0%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诚和

2025年07月05日

道閟鹤关,运缠鸠里。门集大命,俾歆嘉祀。
礼亚六瑚,诚殚二簋。有诚颙若,神斯戾止。

佚名

译文

道閟鹤关
道路幽深,鹤关紧闭
运缠鸠里
命运缠绕在鸠居之地
门集大命
宫门聚集着天命所归
俾歆嘉祀
使祭祀充满欢欣与美好
礼亚六瑚
礼仪仅次于六瑚之礼
诚殚二簋
虔诚之心尽显于二簋之祭
有诚颙若
诚心庄重肃穆
神斯戾止
神灵于是降临止息

词语注释

閟(bì): 关闭,幽深
俾(bǐ): 使
歆(xīn): 欢欣,喜悦
瑚(hú): 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簋(guǐ):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也用于祭祀
颙(yóng): 庄重肃穆的样子
戾(lì): 到达,降临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宫阙之际,檐角铁马在风中低吟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这首《享隐太子庙乐章·诚和》如一枚泛着青锈的铜镞,静静躺在《全唐诗》郊庙歌辞的卷帙中,其文字间流淌着的,是武德九年那场血色玄武门之变后,大唐王朝难以愈合的创痛。

史笔如刀处,犹见隐太子李建成庙堂香火缭绕。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李世民下诏为兄长立庙,以"礼亚六瑚,诚殚二簋"的仪式规格,将政治博弈转化为庙堂雅乐。歌辞中"道閟鹤关"的幽深意象,恰似那道永远关闭的玄武门,而"运缠鸠里"的谶纬之语,暗含《诗经·鸱鸮》中兄弟阋墙的古老隐喻。

当太常寺的乐工们奏响这组郊庙乐章时,编钟震颤的余音里回荡着复杂的政治密码。"门集大命"四字重若千钧——既是对储君身份的追认,亦是对权力更迭的天命诠释。李世民以最高规格的"嘉祀"仪式,在青铜礼器的环佩叮当中,完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政治表演:用最虔诚的"有诚颙若"姿态,将手足相残的惨剧妆点成天命所归的史诗。

这组看似庄严肃穆的庙堂乐章,实则是贞观朝精心构建的政治修辞。在"神斯戾止"的祝祷声里,玄武门下的血色被香火渐渐晕染,化作史书上墨色淋漓的"诚和"二字。千载之下,我们仍能从二簋祭器的冷光中,窥见大唐盛世帷幕后那缕挥之不去的青烟。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精炼典雅的辞章构筑起庄重肃穆的祭祀空间。"道閟鹤关"开篇即营造神秘氛围,朱鹤关隘的意象既象征太子升遐的仙路,又暗合《列仙传》中王子乔驾鹤的典故。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强调"取象曰比",此处鹤关与鸠里的对仗,正是以"鹤表仙寿,鸠喻时序"的比兴手法,形成天上人间的时空张力。

"门集大命"四句展现祭祀仪轨的隆重,其中"六瑚""二簋"的礼器描写尤为考究。宋代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周礼六瑚为天子之器,二簋乃诸侯之制",诗人通过礼器等级的精心安排,既恪守《礼记·祭统》"致诚悫"的规范,又暗喻太子特殊的政治身份。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庙乐"字字有来历,声声含悲慨"。

末联"有诚颙若"化用《诗经·商颂》"温恭朝夕,执事有恪"的诚敬之态,"戾止"语出《诗经·鲁颂》"鲁侯戾止,言观其旂",这种经典语汇的熔铸,使短短八句蕴含三代礼乐精髓。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推重此诗"以《雅》《颂》之体,发《国风》之情"的特质,在肃穆的祭祀辞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如慕如诉"的追思之情。

全诗以"诚"字为诗眼贯穿始终,从地理空间的营造(鹤关鸠里)到祭祀场景的铺陈(六瑚二簋),最终升华为"神斯戾止"的人神感应。这种情感结构正印证了《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审美理想,在唐代宫廷雅乐中独树一帜。清代学者纪昀《四库提要》称其"庄严中见飞动,质实处含空灵",确为的评。

点评

此郊庙乐章以凝练典雅的辞章构筑神圣祭仪空间,南宋礼学家王应麟《困学纪闻》评曰:"'道閟鹤关'四字即现仙家气象,'运缠鸠里'暗合《周礼》王制,以物候喻天命,得庙堂文学之精髓。"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特别推崇其礼器意象的运用:"'六瑚''二簋'之对,非徒器物罗列,郑玄注《周礼》所谓'祭器有数,诚意无量'者,正在此虚实相生处。"

清儒朱彝尊《经义考》则盛赞其宗教氛围营造:"末句'有诚颙若'化用《周易·观卦》彖辞,使肃穆之诚通于神明,钱谦益谓'郊庙文学至此,可谓一字一珠,沉博绝丽',诚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