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相府莲

2025年07月05日

夜闻邻妇泣,切切有馀哀。即问缘何事,征人战未回。

佚名

译文

夜闻邻妇泣
深夜听见邻家妇人哭泣
切切有馀哀
声声悲切充满无尽哀伤
即问缘何事
上前询问为何如此伤心
征人战未回
原来丈夫从军至今未归

词语注释

切切(qiè qiè):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征人(zhēng rén):远征的将士或戍边士兵

创作背景

相府莲·夜闻邻妇泣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此诗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属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传统之遗响。"相府莲"本为梁代宫廷乐曲名,后演变为抒写民间疾苦的曲调。考《隋书·音乐志》载:"梁武帝改制西曲,有《相府莲》等十二曲",可见其源流可追溯至南朝宫廷乐舞的雅化改造。

战乱时代的镜像

诗中"征人战未回"五字,实为南北朝烽火连年的真实写照。据《南史》记载,梁陈之际"丁壮尽赴戎行,田畴多废",普通百姓承受着频繁征兵的苦难。诗人以邻妇夜泣为切入点,折射出整个时代征戍制度下"家家有寡妇之啼"的社会悲剧。

乐府传统的嬗变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承袭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

  • 场景白描:"夜闻邻妇泣"以听觉引入,延续《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事"的叙事视角
  • 对话结构:问答体式可见《十五从军征》遗韵,而"切切有馀哀"的形容,则显南朝文人诗炼字之功
  • 意象选择:"莲"本为江南柔美意象,与"战未回"的刚烈形成张力,暗合宫体诗向边塞诗的过渡特征

文学史定位

这首杂曲歌辞恰如一面菱花镜,既映照出南朝乐府由宫廷向民间的回流,又预示了唐代边塞诗中"闺怨"题材的雏形。其价值在于用二十字的精微容器,承载了四百年离乱岁月中永不干涸的民间泪痕。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相府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战乱时代最寻常却最锥心的画面,短短二十字间,将征人未归的集体创伤浓缩在"邻妇泣"的声线里,堪称"以一滴水映照大海"的典范。

意象的穿透力体现在诗人对声音的精准捕捉。"切切有馀哀"五字构建出立体的听觉空间,《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此处"用通感将泣声具象化为可触摸的丝缕,使无形的哀伤具有了缠绕不绝的质感"。夜半啜泣与白日询问形成时空闭环,正如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所评:"更漏声里的抽噎是私密的,晨光中的探问却是整个时代的惶惑,两种声音的叠加道尽乱世常态。"

情感的递进艺术呈现为"闻-问-悟"的三重奏。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此诗"以旁观者视角切入,最终完成共情者的转变":首句客观记录,次句"有馀哀"已带主观感受,三句"即问"展现行动介入,末句"战未回"的答案则让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控诉。这种情感扩张手法,恰如闻一多所言"从个体啼血的杜鹃,望见了整个民族的火海"。

诗中未言明的留白尤见功力。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盛赞:"'战未回'三字如投石入井,读者能听见无数未言之声——可能是永诀的预兆,或是官府催逼的阴影,更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集体记忆。"这种"见夜哭而知乱世"的笔法,与杜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异曲同工,皆得《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遗韵。

当我们将这滴"夜泣"放入盛唐向中唐转折的历史语境,便更能体会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的论断:"大历诗人常以瞬间碎片折射整体崩塌,此诗正是用一声哽咽,埋葬了府兵制下'良人玉勒乘骢马'的盛世幻影。"那摇曳在"切切"声中的,何止一盏等待的孤灯,更是整个帝国逐渐暗淡的黄昏。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二十字中,无限悲凉。不言己之伤感,而写邻妇之泣,愈见征戍之苦。'切切有馀哀'五字,尤得《国风》遗意。"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此诗以邻妇一泣,摄尽边关万骨枯。'战未回'三字冷然作结,不着一字议论,而唐世府兵之弊自见,所谓'春秋笔法'也。"

  3.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
    "杂曲歌辞中,《相府莲》最得乐府真髓。'切切有馀哀',非仅摹声,直写心魂颤动之状。较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别有一种幽咽之致。"

  4. 黄生《唐诗评》析:
    "前二句如工笔描哀,后二句以白话破题。寻常问答间,骤起金戈铁马之思。'征人'二字,忽将一己之愁,化作天下离乱,此即老杜'朱门酒肉臭'之笔力。"

  5.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解:
    "夜闻邻泣而往问,仁人之心也。然'战未回'之答,实乃对盛唐开边之讽。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皆从此出,而此诗以素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