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佚名

译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树茂盛又娇嫩,花儿绽放红艳艳。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美满她的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树茂盛又娇嫩,果实累累挂枝头。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这位姑娘要出嫁,幸福美满她的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树茂盛又娇嫩,叶子繁密绿葱葱。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睦欢乐一家人。

词语注释

夭夭(yāo yāo):形容桃树茂盛而娇嫩的样子。
灼灼(zhuó zhuó):形容花朵鲜艳明亮的样子。
蕡(fén):形容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蓁(zhēn zhēn):形容叶子繁密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时代脉络

《桃夭》诞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礼乐文明晨曦中,收录于《诗经·国风·周南》。彼时周公制礼作乐,婚嫁礼仪作为"夫妇之义"的肇始,被赋予"风化天下"的特殊意义。据《周礼·地官》记载,仲春时节"令会男女",桃花绽放正成为婚嫁时令的天然节拍。

民俗镜像

  • 植物意象: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中,桃纹常与生殖符号相伴出现。《山海经》载"夸父之杖,化为邓林",先民将桃树视为生命力的图腾。
  • 婚俗仪式: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显示,桃花盛开时节被认为"百事吉,可取妇"。诗中"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暗合婚仪中对"花开结果""枝繁叶茂"的祈愿。

诗教深意

《毛诗序》言:"《桃夭》,后妃之所致也。"实则折射出周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智慧。朱熹《诗集传》点明:"宜者,和顺之意。"通过桃花意象的层层递进——华、实、叶,构建起对新娘"德容言功"的完美期待,正如《礼记·昏义》所强调的"妇顺备而后内和理"。

艺术密码

考古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桃形觥"上,工匠以错金工艺勾勒出三重桃纹,与诗作"三章叠咏"的结构形成奇妙呼应。这种复沓手法,恰如婚仪中"三揖三让"的古老礼节,在音韵的轮回中完成对生命延续的庄严祝颂。

赏析

《桃夭》以春日桃花为意象,构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婚嫁画卷。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中"灼灼其华"四字,尤见匠心,《毛诗正义》解为"桃之盛华,喻女之盛年",那明艳绽放的桃花,恰似新娘青春勃发的容颜。

全篇采用重章叠句,层层递进展现生命韵律。首章以花喻人,次章转写"有蕡其实",果实累累象征多子多福的祝愿;末章"其叶蓁蓁"则暗含家族枝繁叶茂的期许。这种由花及果至叶的意象流动,被钱钟书《管锥编》称为"三叠法":"由华而实而叶,次第井然,见生物之序,亦见人事之渐。"

诗中"宜其室家"的反复咏唱,凝聚着先秦婚俗的核心价值观。闻一多在《诗经研究》中指出:"『宜』字最妙,既含仪态之美,又具相处之谐。"这种对新娘德容言功的赞美,不同于后世艳情诗的浮夸,体现《诗经》"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当代学者余冠英特别推崇其比兴手法:"以桃树生长的自然过程,隐喻女子在夫家开枝散叶的生命历程,物我交融处尽显温柔敦厚之旨。"

全诗如一组流动的画卷:灼灼花光中走来盛装新娘,累累桃实下展开生活画卷,蓁蓁绿叶里传来欢声笑语。这种"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恰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以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皆为穷形尽相之词。"在三章十二句的短小篇幅里,完成了对生命之美最凝练的礼赞。

点评

《桃夭》如初春第一缕穿透薄雾的晨光,以夭夭之桃为笔,在《诗经》的素绢上晕开三叠嫣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叹:"'灼灼其华'四字,胜千言万语道新婚气象",那枝头绽放的岂止是桃花?分明是生命最本真的欢愉在《周南》的琴弦上颤动。

闻一多先生于《风诗类钞》里点破玄机:"三章递进,自华而实而叶,暗喻女子从娇艳新妇到硕果累累,终成家族荫蔽的完整生命轨迹。"每章"宜其"的复沓,恰似青铜编钟的余韵,将祝福敲进宗族血脉的深处。方玉润《诗经原始》更以"一'宜'字尽括德容言功"道破其中真谛——那看似简单的婚祝,实则是先民对天地和谐最朴素的哲学表达。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独具只眼:"以桃树四季轮回喻人生,华、实、叶的意象转换,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宇宙观。"当现代人凝视这株三千年前的桃树,仍能看见露珠在花瓣上滚动着永恒的诗意——关于生长,关于繁衍,关于生命最原初的美丽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