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殷其雷

2025年07月05日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佚名

译文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南山的向阳坡上。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为何此时离开家,不敢有半点闲暇?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我那勤奋的夫君啊,快回来吧,快回来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南山的山腰旁。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为何此时离开家,不敢有片刻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我那勤奋的夫君啊,快回来吧,快回来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南山的山脚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为何此时离开家,不敢有片刻停留?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我那勤奋的夫君啊,快回来吧,快回来吧!

词语注释

殷(yīn):形容雷声震动。
阳:山的南面。
何斯违斯:为何此时离开。斯,此。违,离开。
遑(huáng):闲暇。
振振(zhēn zhēn):勤奋的样子。

创作背景

关于《殷其雷》的创作背景

《诗经·召南》中的《殷其雷》,以雷声为意象,勾勒出一幅思妇盼归的动人画卷。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期,当礼乐文明初兴之际,征戍制度下的别离之苦已悄然浸透民间歌谣的肌理。

据《毛诗序》载:"《殷其雷》,劝以义也。"所谓"义",实为周代宗法社会对君子德行的规范。诗中"振振君子"之谓,恰与《左传》"振振仁厚"的贵族品格要求相呼应。雷声在南山的阳面、侧面、山脚三次变换方位("南山之阳""南山之侧""南山之下"),形成时空的层递,暗示君子行役之久远。

历史学者考证,西周金文中常见"王命某某征某方"的记载,如小盂鼎铭文所述征战鬼方之事。这种"莫敢或遑"(不敢稍有懈怠)的征戍现实,与诗中"何斯违斯"(为何此时离去)的诘问形成张力。雷声的轰鸣,既是自然现象的描摹,更是思妇内心焦灼的物化——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值得注意的是,"归哉归哉"的叠唱,暗合《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的卦象。在周人的天人观念中,雷震象征天命威严,而诗中女子却在雷声中呼唤人伦温情,这种对个体情感的尊重,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生动体现。青铜器铭文与竹简文献相互印证,揭示出周代社会在礼法约束下,仍保留着鲜活的情感表达空间。

赏析

《殷其雷》以雷声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幅极具张力的思妇盼归图。南宋朱熹《诗集传》评此诗"雷声殷然,而君子行役在外",点明了自然意象与人间情感的微妙共振。

雷声的意象运用极具层次:从"南山之阳"到"南山之下",雷声的空间位移形成听觉上的渐近感。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三章叠咏,由远及近,如闻雷声自天际滚滚而来",这种递进式描写既强化了自然界的威势,又暗示妇人焦灼情绪的累积。雷声在这里既是实景,又成为妇人内心震动的外化表现。

情感表达通过矛盾修辞深化。"振振君子"与"莫敢或遑"形成鲜明对比,汉代郑玄笺注"虽勉力为善,终不得宁处"揭示出对丈夫既骄傲又心疼的复杂心理。每章结尾"归哉归哉"的叠用,被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赞为"呼声与雷声相应,一唱三叹中见深情",这种复沓结构使期盼之情产生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艺术手法上暗含时空对话。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分析:"雷声震动处即目光凝望处,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将远方征途与深闺愁思连成整体"。妇人通过雷声想象丈夫的劳顿,"南山"方位的三次变化,实则是心理地图的不断描摹,这种"以声寻人"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显婉曲动人。

全诗最终在自然伟力与人间深情的交织中,完成对周代征戍制度的诗意控诉。正如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所言:"闻雷而念君子,不责其不归,而谅其不得归,此怨而不怒之旨也。"妇人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转化为对个体的温柔守望,使这首短诗具有穿越三千年的情感震撼力。

点评

《诗经·召南·殷其雷》以雷声起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思妇盼归的缠绵情致。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雷发声而思转切,雷愈近而心愈迫,三章叠咏,只易数字,而情意层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诚哉斯言!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此诗的艺术手法尤为激赏:"'殷其雷'三章,每章仅易二字,而意境递进。雷由'阳'至'侧'复至'下',空间位移暗示时间流逝;'莫敢或遑'到'莫敢遑息'终至'莫或遑处',忧思之切步步紧逼。此等笔法,真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者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在《风诗类钞》中独具慧眼:"全诗以自然意象写人间情事,雷声隆隆恰似妇人心中激荡的思念。'振振君子'四字尤妙,既见君子之诚笃,又显思妇之矜持,温柔敦厚之旨,于此可见《诗》教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