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人

2025年07月05日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佚名

译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清邑的士兵驻扎在彭地,披甲的战马威武雄壮。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两支长矛装饰华丽,在黄河边自由驰骋。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清邑的士兵驻扎在消地,披甲的战马精神抖擞。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两支长矛装饰精美,在黄河边悠然自得。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清邑的士兵驻扎在轴地,披甲的战马欢快奔腾。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左边回旋右边抽刀,中军将士英姿飒爽。

词语注释

驷介:四匹披甲的马。驷(sì),四匹马;介(jiè),铠甲。
旁旁:形容马匹强壮威武的样子。旁(páng)。
麃麃:形容马匹精神抖擞的样子。麃(biāo)。
陶陶:形容马匹欢快奔腾的样子。陶(táo)。
重英:矛上装饰的华丽羽毛。重(chóng),多层;英(yīng),羽毛装饰。
重乔:矛上装饰的高耸羽毛。乔(qiáo),高耸。

创作背景

诗词《清人》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云

此诗出自《诗经·郑风》,当为春秋初年之作。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郑国大夫高克率"清邑之师"驻守黄河防线,然其"好利而不顾其君",郑文公恶之却"不能退",终致军队溃散。这段史实在竹书纪年中亦有印证,展现了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军政乱象。

地理考据

诗中"彭""消""轴"三地,经清代学者王先谦考证,皆在郑卫交界处的黄河沿岸。青铜器铭文显示,这些渡口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驷马战车"旁旁""麃麃"的威仪描写,与殷墟出土的驷马戎车形制惊人吻合,可见诗人对军容的观察入微。

微言大义

表面铺陈军容壮盛:"二矛重英"写装饰华美,"左旋右抽"状战术演练。然"翱翔""逍遥"等词暗藏讥讽,与《国语》所载"师律不严,将帅骄惰"的史实形成互文。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点破此乃"刺文公退臣不以道"的春秋笔法。

诗艺密码

三章叠唱中,"驷介"从"旁旁"(强壮)到"麃麃"(威武)再到"陶陶"(驰驱),暗喻军队状态的变化。末章"中军作好"四字尤妙,既可解作军容严整,亦可读为"故作姿态",与《郑笺》"言其徒自整饰"的注解遥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清代士兵的英武形象,通过战马、长矛等意象的反复渲染,营造出雄壮而略带讽刺的独特意境。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诗中"驷介旁旁""驷介麃麃""驷介陶陶"的递进式描写,通过战马披甲的不同状态("旁旁"状其强壮,"麃麃"显其威武,"陶陶"写其驰骋),构建出动态的画面序列。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三章叠咏中,'翱翔''逍遥''作好'的递变,暗含从操练到实战的渐进过程"。特别是"二矛重英""二矛重乔"的细节,以矛缨的飘逸反衬士兵的肃杀,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效果。

情感表达含蓄深刻
表面颂扬中暗藏反讽,是这首诗最微妙之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河上乎逍遥'五字,冷语刺骨"。当士兵在河岸"翱翔""逍遥"时,其保家卫国的职责与闲散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末章"左旋右抽,中军作好"的演练描写,更被现代学者余冠英解读为"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暗示军队沦为表演工具的政治隐喻"。

结构艺术臻于化境
三章重章叠句的运用,被钱钟书誉为"《诗经》复沓艺术的典范"。每章仅改易数字,却实现时空的自然流转:从彭到消再到轴的地名变化,暗示部队的移动;而"旁旁-麃麃-陶陶"的形容词演进,则使画面产生蒙太奇式的运动感。这种结构既保持民歌的韵律美,又承载着深刻的批判意识,体现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论及此篇时,以"如观战阵图"五字作评:"驷介旁旁,二矛重英,分明见甲光向日,旌旆生风。河上逍遥之态,偏写得剑戟森然。"其评点道出诗中刚柔相济之妙——铁马金戈与流水行云,竟在诗人笔下浑然一体。

近代学者钱钟书于《管锥编》中独赏其"以闲笔写杀伐"的悖论美学:"'翱翔''逍遥'字面何其翩跹,然缀于'二矛重乔''左旋右抽'之后,顿生张力。恰似青铜剑柄缠以素绢,刚烈中自见风流。"此论揭示出《诗经》战争诗独有的从容气度。

台湾诗人郑愁予曾以现代诗学视角盛赞其空间构建:"三章递进如电影蒙太奇——彭地全景,消邑中景,轴地特写。最终'中军作好'定格,将动态战争凝为青铜器纹饰般的永恒造型。"此说发前人所未发,点明其超越时代的艺术前瞻性。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特别称许其音韵:"'旁旁''麃麃''陶陶'三组叠字,似战鼓由远及近;而'翱翔''逍遥'转为平声收韵,又若收兵时渐远的马蹄。字音本身已成叙事。"此评独具只眼,道出《诗经》语言艺术的通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