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溱洧

2025年07月05日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佚名

译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
溱水和洧水,正奔流浩荡。
士与女,方秉蕑兮。
小伙和姑娘,手执兰草芬芳。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姑娘问:‘去看看吧?’小伙答:‘已去过,(但)再去看看吧?’
洧之外,洵訏且乐。
洧水岸那边,实在宽广又欢畅。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那些小伙和姑娘,互相调笑嬉闹,赠彼此以芍药相邀。
溱与洧,浏其清矣。
溱水和洧水,清澈见底缓缓流。
士与女,殷其盈矣。
小伙和姑娘,熙熙攘攘满街头。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姑娘问:‘去看看吧?’小伙答:‘已去过,(但)再去看看吧?’
洧之外,洵訏且乐。
洧水岸那边,实在宽广又欢畅。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那些小伙和姑娘,互相调笑嬉闹,赠彼此以芍药相邀。

词语注释

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流名。
涣涣(huàn huàn):水流盛大的样子。
秉蕑(bǐng jiān):手持兰草。蕑,同“兰”。
既且(jì cú):已经去过。且,通“徂”,往。
洵訏(xún xū):实在宽广。訏,大。
浏(liú):水清澈的样子。
殷(yīn):众多。
盈(yíng):满。
谑(xuè):嬉笑调情。
勺药(sháo yào):即“芍药”,古代男女相赠表达爱意的花。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溱洧河畔,郑国的风裹挟着新生的水汽拂过两岸。《诗经·郑风》中这曲活泼的恋歌,正诞生于西周礼乐文明与民间生命力的交汇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土狭而险,山居谷汲",溱水与洧水便成了先民们赖以生存的血脉。当季风解开冰封的河道,涣涣春水不仅带来了灌溉的生机,更孕育了独特的上巳节俗。《韩诗外传》有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那些手执兰草的士女们,正是在祓禊仪式中获得了短暂逾越礼制的自由。

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器纹饰中,常见男女临水嬉游的图案。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出土的陶器残片上,甚至保留着芍药花纹的印痕——这恰与诗中"赠之以勺药"的古老风俗相印证。汉代毛亨在《诗传》中注解:"勺药,香草也。其赠之者,结恩情也。"溱洧之水冲刷着周礼的边界,让春日的欢愉在芍药芬芳中悄然绽放。

而更深层的时代印记,藏在"士曰既且"的对话里。西周分封制度下,"士"阶层正经历着身份蜕变,他们既恪守礼法又渴望真情。朱熹《诗集传》指出此诗"写淫奔之状",却未察觉那波光粼粼处,折射的正是宗法社会里人性最初的微光。当男女相谑的笑语随流水远去,华夏文明的长卷上,便多了一抹带着水雾的温柔底色。

赏析

《溱洧》是《诗经·郑风》中一幅鲜活的春日游冶图,以溱洧二水的春潮为背景,展现了先秦时期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动人场景。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赞叹其"如电影镜头般流动的画面感",全诗通过水、草、人的三重意象交织,构建出蓬勃的生命力。

春水与春情的双重涌动
开篇"溱与洧,方涣涣兮"以叠词摹写春汛盛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涣涣'二字不仅状水流之貌,更暗喻情思荡漾"。这与后文"浏其清矣"形成视觉韵律,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先闻水声,后见水色,渐次展开的春日长卷"。流动的河水成为青春的隐喻,正如闻一多所言"水的意象在《诗经》中常与婚恋主题共生"。

香草与笑语的仪式之美
"秉蕑"与"赠芍药"构成精妙的细节呼应。汉代郑玄笺注强调"蕑即兰草,祓除不祥",而芍药在先秦有"结恩情"的象征意义。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解读:"从手持辟邪的兰草到互赠定情的芍药,完成了从民俗活动到爱情仪式的升华"。尤其"伊其相谑"的活泼对话,王夫之《诗经稗疏》评为"三言两语间,女儿娇嗔、男儿憨直之态如在目前"。

复沓中的时空韵律
全章采用《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句,但第二段"殷其盈矣"较首章"方秉蕑兮"更显人潮汹涌。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发现:"这种递进式复沓,暗示着时间从清晨到午后的流动,人群从稀疏到密集的变化"。而反复出现的"且往观乎"邀请,被法国汉学家葛兰言视为"中国古代节日中'性容许'习俗的诗意呈现"(《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

永恒春日的精神家园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指出:"《溱洧》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古代婚恋自由,更构建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理想春日"。那些在水边欢笑的身影,那些在春光里交换的芍药,最终超越了具体时空,成为中华文化中青春与爱情的永恒符号。正如钱钟书所言:"《溱洧》之水历三千年而未涸,因其流淌的是人类共通的青春悸动"(《管锥编》)。

点评

《溱洧》一诗,如春日溪流般清澈明媚,展现了先秦时代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畔嬉游的生动场景。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曰:"此诗妙在写士女游乐情态,栩栩欲活。'相谑'二字尤传神,非礼而不过于礼,此郑风所以为郑风也。"

近代文学大师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则从民俗学角度评点:"芍药之赠,非徒芳馨相贻,实为上古择偶习俗之遗响。溱洧涣涣之水,已成永恒的爱情意象。"其评点揭示出诗中蕴含的古老婚恋密码。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特别激赏诗中对话艺术:"'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往复如珠走盘,后世乐府《江南曲》、民歌《子夜歌》皆承此脉。只此数语,而儿女喁喁之态溢于言表。"

台湾学者蒋勋曾以美学视角解读:"水的意象贯穿全篇,从'涣涣'到'浏清',既是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情感由萌动到澄明的象征。那支芍药,恐怕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芬芳的定情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