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民》者,周宣王中兴之雅音也。其辞煌煌,其意深远,乃尹吉甫为颂仲山甫之德而作,镌刻着西周礼乐文明最后的辉煌。
当是时也,周室虽历共和之治而稍振,然诸侯离心、戎狄交侵,宣王承衰微之运,欲复文武之业。仲山甫以卿士之尊,秉《周礼》"敬德保民"之训,内修政事,外抚诸侯,《竹书纪年》载其"城齐"以固东疆,《诗经》郑笺更言其"制礼作乐",实乃宣王股肱之臣。
诗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句,实本《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之旨,将仲山甫之德升华为天道人伦的具象。其"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刚柔相济,暗合《周易》"时中"之道;"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更见《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治世理想。青铜器"毛公鼎"铭文所载"勤政夙夜"之语,正与此诗"夙夜匪解"互为印证。
吉甫作诵时,值仲山甫奉王命筑城东方。观"四牡业业,八鸾锵锵"之状,犹见《仪礼》"诸侯銮辂"的威仪。而"穆如清风"之喻,非独赞仲山甫之德,亦寄寓着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正如《礼记·乐记》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此诗实乃礼乐文明在诗性智慧中的完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