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烝民

2025年07月05日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佚名

译文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上天生养万民,万物皆有法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百姓秉持常性,崇尚美好品德。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
上天眷顾周朝,光辉普照大地。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为护佑天子,降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仲山甫的德行,温和美好为典范。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仪态端庄和悦,言行谨慎恭敬。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效法先贤教诲,恪守礼仪规范。
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天子如此信任,明令赋予重任。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
周王命令仲山甫,为诸侯做表率。
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继承先祖功业,护卫君王安康。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传达王命诏令,如同君王喉舌。
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颁布政令四方,天下响应施行。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庄严的王命,仲山甫奉行。
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国家顺逆与否,仲山甫明察秋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睿智又通达,以此保全自身。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日夜不懈怠,忠心侍奉君王。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柔软便吞下,坚硬就吐出。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唯有仲山甫,柔不轻吞,刚不硬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不欺侮孤寡,不畏惧强权。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德轻如鸿毛,百姓却难践行。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
我思量此事,唯有仲山甫能做到。
爱莫助之。
敬爱却难相助。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君王有过失,唯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
仲山甫出行,四马雄壮。
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随从迅捷,仍恐不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四马奔腾,八鸾锵鸣。
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王命仲山甫,筑城于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
四马矫健,八鸾和鸣。
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仲山甫往齐,望速回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吉甫作此诗,和煦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仲山甫常念,以此慰其心。

词语注释

烝民(zhēng mín):众民,百姓。
秉彝(bǐng yí):秉持常性。
懿德(yì dé):美好的品德。
昭假(zhāo gé):光明照耀。
柔嘉(róu jiā):温和美好。
令仪(lìng yí):美好的仪态。
缵戎(zuǎn róng):继承。
衮职(gǔn zhí):指君王的职责。
骙骙(kuí kuí):马强壮的样子。
喈喈(jiē jiē):鸾鸟和鸣声。
徂(cú):往,去。
遄(chuán):迅速。

创作背景

《烝民》者,周宣王中兴之雅音也。其辞煌煌,其意深远,乃尹吉甫为颂仲山甫之德而作,镌刻着西周礼乐文明最后的辉煌。

当是时也,周室虽历共和之治而稍振,然诸侯离心、戎狄交侵,宣王承衰微之运,欲复文武之业。仲山甫以卿士之尊,秉《周礼》"敬德保民"之训,内修政事,外抚诸侯,《竹书纪年》载其"城齐"以固东疆,《诗经》郑笺更言其"制礼作乐",实乃宣王股肱之臣。

诗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句,实本《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之旨,将仲山甫之德升华为天道人伦的具象。其"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刚柔相济,暗合《周易》"时中"之道;"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更见《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治世理想。青铜器"毛公鼎"铭文所载"勤政夙夜"之语,正与此诗"夙夜匪解"互为印证。

吉甫作诵时,值仲山甫奉王命筑城东方。观"四牡业业,八鸾锵锵"之状,犹见《仪礼》"诸侯銮辂"的威仪。而"穆如清风"之喻,非独赞仲山甫之德,亦寄寓着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正如《礼记·乐记》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此诗实乃礼乐文明在诗性智慧中的完美结晶。

赏析

《烝民》以恢弘的史诗笔调,塑造了西周贤臣仲山甫这一理想化的政治人格。诗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开篇即展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此句将道德法则上升至宇宙规律,为全诗确立'德治'的哲学根基"。仲山甫被赋予"柔嘉维则"的特质,朱熹《诗集传》赞其"刚柔相济之德,恰合中庸之道"。

诗歌通过多重意象构建道德图腾:"衮职有阙"象征王政缺陷,"清风"隐喻教化力量,"八鸾锵锵"则具象化礼仪威仪。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德輶如毛"的意象:"以羽毛喻德之轻,反衬践行之重,凸显仲山甫'举重若轻'的德行"。诗中反复出现的"夙夜匪解""小心翼翼"等表述,形成谨肃勤政的意象群。

情感表达呈现递进式升华。首章以"天监有周"的庄严起笔,末章"穆如清风"转为悠远,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由庙堂肃穆到春风化雨,完成由政治颂歌到心灵慰藉的审美转换"。特别是"爱莫助之"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透露诗人对理想政教既向往又怅惘的复杂心绪"。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赋比兴"的经典组合。吴闿生《诗义会通》盛赞:"'柔则茹之'章以俗谚反衬,比兴手法臻于化境"。而"四牡业业""八鸾喈喈"等复沓句式,形成《诗经》特有的仪式感音乐美。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总结:"该诗将道德人格审美化,使政治颂诗获得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烝民》一诗,如黄钟大吕之音,其'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八字,已道尽天人相与之理。仲山甫之德,非刻意雕琢而成,乃秉彝自然之流露。诗中'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二句,尤见儒家刚柔并济之精髓,较之《论语》'温而厉,威而不猛',更添一层诗性光辉。"

钱钟书《谈艺录》论
"吉甫此诵,以'穆如清风'作结,真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愚'者。其写仲山甫德行,不滞于道德说教,而化入'四牡业业,八鸾锵锵'的流动意象中,使肃穆王命与飞扬车马相映成趣——此正《诗经》'赋比兴'手法之极致。"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通篇以'德'为骨,却以'风'为神。'德輶如毛'之喻,将抽象伦理具象化;'衮职有阙'之补,又使政治叙事人格化。最妙在末章'穆如清风'四字,将整篇厚重典雅的颂赞,忽然吹拂成一片澄明之境,可见周人颂诗之气象。"

朱自清《诗言志辨》析
"《烝民》之伟大,在于它同时完成了三重构建:对天命的敬畏('天监有周')、对德行的礼赞('柔嘉维则')、对王权的维护('夙夜匪解')。而仲山甫形象之所以不朽,正因其实现了天道、君道、臣道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