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皇矣

2025年07月05日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佚名

译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伟大啊上帝,俯视人间威严显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监察天下四方,体察百姓疾苦。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夏商两代君王,政令不得民心。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再看四方诸侯,都在揣度天意。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上帝审视他们,厌恶其骄横自大。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于是眷顾西方,选周族定居岐山。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砍伐清除杂树,枯木倒伏纵横。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修整平整土地,灌木丛生排列。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开辟新的道路,柽柳椐木丛生。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剔除杂乱草木,山桑柘树挺立。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上帝眷顾明德,串夷部落臣服。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上天立其君主,天命稳固不移。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上帝视察岐山,柞棫杂树拔除,松柏挺拔茂盛。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上帝建立周邦,从太伯王季开始。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
这位王季啊,内心仁爱友善。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
友爱他的兄长,福庆深厚绵长,上天赐予荣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承受福禄不衰,广有天下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这位王季啊,上帝明察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美德传播远方,德行光明磊落。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明辨是非善恶,堪为君王领袖。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统治这个大国,百姓顺从归附。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待到文王继位,德行更无瑕疵。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既受上帝赐福,福泽延及子孙。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上帝告诫文王:不要跋扈专横,不要贪图享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密国人不恭顺,竟敢抗拒大邦,侵犯阮国共地。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顿军队,阻击入侵之敌。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以巩固周朝福运,以应对天下诸侯。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依靠京师力量,反击来自阮国的侵略。
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登上我方高山,不要侵犯我领土。
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我的山陵我的河流,我的泉水我的池塘,不容外人侵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测量肥沃平原,定居岐山南面,紧靠渭水之滨。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成为万国榜样,百姓拥戴的君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上帝对文王说:我眷顾你的明德,不靠声色威慑,不依仗刑具统治。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靠机心巧智,只顺上帝法则。
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
上帝对文王说:联合你的邻邦,团结你的兄弟。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用你的攻城器械,临车冲车齐上,攻打崇国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临车冲车缓缓推进,崇国城墙高高耸立。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俘获敌兵接连不断,割取敌耳从容不迫。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
祭祀神灵,招降纳附,四方不敢轻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临车冲车声势浩大,崇国城墙摇摇欲坠。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猛烈攻击,彻底消灭。
四方以无拂。
四方诸侯不敢违抗。

词语注释

菑(zī): 砍倒的树木。
翳(yì): 倒伏的树木。
栵(lì): 成行的灌木。
柽(chēng): 柽柳。
椐(jū): 灵寿木。
檿(yǎn): 山桑。
柘(zhè): 柘树。
耆(qí): 年老,此处指审视。
貊(mò): 传播。
訽(gòu): 同“诟”,此处指告诉。
馘(guó):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禡(mà): 古代出兵时祭祀神灵。
茀茀(fú fú): 强盛的样子。
仡仡(yì yì): 高大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皇矣》作为《诗经·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诞生于西周初年礼乐文明鼎盛之际。其文字间奔涌着周人开国创业的雄浑气象,亦凝结着周王室"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

历史经纬

  • 时空坐标:据《毛诗序》载,此诗当作于周成王时期(约前1042-前1021年),是周公追述太王、王季、文王三代功业的庙堂乐章。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铭文,其"上帝司夏"的表述与诗中"监观四方"形成互文,印证了周初的天命观。
  • 地理镜像:诗中"居岐之阳,在渭之将"精确对应周人迁岐(今陕西岐山)的史实。《竹书纪年》载古公亶父"逾梁山,止于岐下",考古发现的周原遗址中宗庙建筑基址与青铜器窖藏,皆为诗作提供了物质注脚。
  • 战争记忆:"以伐崇墉"直指文王伐崇之役。《史记·周本纪》记载"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清华简《程寤》篇详述此战,与诗中"临冲茀茀"的攻城场景高度吻合。

思想渊薮

全诗以"帝谓文王"的神圣对话结构篇章,折射出周人独特的政治神学:

  1. 天命转移说:开篇"维此二国(夏商)其政不获"呼应《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阐释政权更替的合法性
  2. 德性政治观:"貊其德音"六用"克"字,与何尊铭文"唯王恭德裕天"共同构建了"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
  3. 军事伦理化:征伐密须、崇国皆强调"不大声以色",与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的纪功传统一脉相承

艺术匠心

诗章采用"赋比兴"交融的笔法:

  • 空间叙事:从"监观四方"的上帝视角,到"陟我高冈"的战争场景,形成神圣与世俗的蒙太奇切换
  • 植物意象:柞棫、松柏等十余种树木的排比,暗喻周族如林木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音律设计:"言言""仡仡"等叠字的运用,与青铜编钟"羽-宫-角-徵"的四声音阶相谐和

此诗实为青铜时代的精神标本,在钟鼎彝器的纹样间,在甲骨金文的笔势里,我们仍能听见那穿越三千年的黄钟大吕之音。

赏析

《皇矣》作为《诗经·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以恢弘的笔触展现了周王朝受命于天的神圣性与文王征伐的正义性。全诗通过"上帝"意象的反复出现,构建起天人感应的叙事框架,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一、神圣意象的递进式呈现

诗中"上帝"意象出现多达八次("皇矣上帝""帝迁明德""帝省其山"等),形成贯穿全诗的精神主线。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通篇以'帝'字为骨,极言天命有归。"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使神圣意志成为推动叙事的内在动力。上帝形象具有双重特质:

  1. 监察者:"临下有赫"展现其威严,通过"柞棫斯拔,松柏斯兑"等自然变化显现意志
  2. 庇护者:"乃眷西顾"的拟人化描写,暗示周族获得天命具有道德合法性

二、战争描写的双重维度

在描述文王征伐密、崇的战役时,诗人创造性地将神圣叙事与历史叙事交织:

>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人间层面)
>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天命层面)

这种写法被朱熹《诗集传》评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特别是对崇城战役的描写:

  •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展现战具的精良
  •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记录战果的辉煌 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强调:"这种战争描写既有史诗的壮美,又暗含'恭行天罚'的宗教意识。"

三、德性伦理的诗意表达

诗歌通过对比手法凸显"明德"主题:

  1. 空间对比:"维此二国"(殷商)的失德与"维彼四国"(周)的得天命
  2. 人物对比:王季"其德克明"与文王"顺帝之则"的德行传承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激赏"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二句,认为"此乃周人道德哲学之精髓,以童蒙状态喻示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四、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 建筑美:连续使用"作之屏之""修之平之"等八组排比,营造开疆拓土的磅礴气势
  2. 音乐美:"闲闲""言言""茀茀"等叠词的运用,形成金声玉振的韵律感
  3. 象征美:以"檿柘"(良木)喻贤才,以"鲜原"(肥沃平原)喻王道乐土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指出:"该诗将宗教神秘感、历史厚重感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堪称先秦史诗的典范之作。"这种多重艺术维度的交织,使得三千年前的王朝创业史依然焕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皇矣》曰:"此诗宏壮渊深,笔力万钧,自首至尾一气奔注,若黄河之水天上来,浩浩荡荡,莫可遏抑。其述文王受命、伐密伐崇诸事,皆以'帝谓'贯之,天威人主合而为一,遂开《大雅》堂皇正大之体。"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观堂集林》有云:"《皇矣》八章,如青铜鼎彝,纹饰庄重。'帝迁明德''帝省其山'等句,将天命具象为可触可感之山川草木,此即《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之先声,而气象更为雄浑。"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独辟蹊径:"'无然畔援,无然歆羡'二语,已道尽千古帝王心术。诗中上帝谆谆告诫,恰似老吏断狱,絮絮叨叨处反见天真。周人以人事说天道,复以天道证人治,此种'循环论证'之妙,后世董仲舒辈不能过也。"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赞叹:"《皇矣》展现的'神人共治'图景,实为华夏政治哲学之原型。其叙述结构如重峦叠嶂——先铺陈上帝俯瞰(首章),次描绘大地整理(二章),终聚焦人间君王(三章以降),此种'天-地-人'三重奏式叙事,较之《荷马史诗》更为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