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谷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春的祈谷坛上,青烟袅袅升起,仿佛连接着天地的纽带。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为祈农事丰稔,命魏徵、褚亮等文臣创制《祈谷乐章》,其中《舒和》一章,以玉帛金丝为引,将盛世气象凝于词章。"玉帛牺牲申敬享"起笔便是庄严典重——太牢三牲陈于俎案,玄纁束帛叠如云霞,这分明是《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唐代演绎。
细辨"金丝鏚羽盛音容"之句,可见《旧唐书·音乐志》所载"轩悬之乐,羽籥千舞"的盛况。太乐署伶人执翟龠而舞,编钟鎏金映日,恰似张说《大唐祀封禅颂》中"朱弦疏越,羽舞蹁跹"的具象呈现。此般乐舞规制,实承《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意。
末联"庶俾亿龄禔景福"暗合《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的农耕记忆,而"长欣万宇洽时邕"则展露出贞观之治"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唐会要》卷十载:"每岁孟春,皇帝亲耕藉田,奏《祈谷》之章",可知此乐章实为天人对话的媒介——当清越的歌声穿透云霭,那是对《吕氏春秋·上农》"天子亲率诸侯耕帝藉田"古老仪轨的唐代回应。
字里行间,我们仍能听见千年前太史令仰观星象时的玉衡清响,看见三公九卿在耒耜上系结的五色丝绳。这组凝固在《全唐诗·郊庙歌辞》中的文字,终成为盛唐气象最典雅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