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凯乐歌辞。破阵乐

2025年07月05日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佚名

译文

受律辞元首
接受军令告别君王
相将讨叛臣
携手共讨叛逆之臣
咸歌破阵乐
齐声高唱破阵凯歌
共赏太平人
共享太平盛世欢欣

词语注释

受律:接受军令(律指军令)
元首:古代对君王的尊称
相将:互相扶持,共同(将:扶持)
咸歌:齐声歌唱(咸:全、都)
破阵乐:唐代军乐名,此处指凯旋之歌

创作背景

破阵乐:金戈铁马间的盛世凯歌

一、旌旗照日的创作渊薮

贞观七年(633年),太极宫的酒香混着未散的硝烟,李世民以剑斫案命吕才改制《秦王破阵乐》。这曲肇始于武德三年的军歌,原是陇西将士"扬袂大呼"的即兴战歌,此刻被赋予"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庙堂气象。龟兹大鼓与汉家编钟的碰撞间,藏着从晋阳起兵到虎牢关大捷的峥嵘岁月。

二、霓裳羽衣下的政治密码

"受律辞元首"四句看似平易,实为精妙的权力叙事。元首既指代李渊更暗喻天命,将玄武门之变重构为"讨叛臣"的正义之举。当120名披甲武士执戟而舞,队列变化暗合"左圆右方,先偏后伍"的兵法,这已非单纯乐舞,而是用金柝声重构的帝国记忆。

三、九功舞与七德舞的嬗变

《唐会要》卷三十三载,此乐先后更名《七德》《神功破阵乐》,每次易名都是对贞观之治的重新诠释。高宗时加入"箫管歌鼓",玄宗朝改编为"坐部伎",乐舞的雅化进程恰似大唐从尚武到崇文的蜕变。安史之乱后,当白发乐工再奏此曲,杜牧笔下"霓裳一曲千峰上"的唏嘘便有了深意。

四、丝绸之路上跳动的音符

日本遣唐使记录的《信西古乐图》中,破阵乐舞姿仍存盛唐余韵。敦煌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里,仪仗队形与《通典》所述"鱼丽阵"形制惊人相似。这曲凯乐超越时空,成为东亚文化圈共享的战争记忆与和平祈愿。

注:《破阵乐》在后世衍生出多种变体,《凯乐歌辞》版本着重突出"君臣相得"的政治寓意,与原始军歌的粗犷风格形成有趣对照。

赏析

《破阵乐》作为唐代《凯乐歌辞》的代表作,以简练的二十字构建出恢弘的战争叙事与集体情感共振。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意象的军事符号化表达

"受律辞元首"以仪式化场景开篇,"律"字双关军令与音律,暗合《破阵乐》的军乐属性。学者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指出:"唐初军乐多采龟兹部急拍,'破阵'二字即含摧锋陷阵之象"。诗中"叛臣"与"太平人"形成二元对立,通过军事符号的强烈对比,构建出"正义讨伐"的叙事框架。

二、群体情感的递进式渲染

从个体行动的"相将讨叛臣"到集体共鸣的"咸歌破阵乐",最终升华为"共赏太平人"的理想图景。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特别强调此诗"体现了唐代军乐'以乐彰功'的特质",四句诗形成"受命-出征-凯旋-庆功"的完整情感链条,具有典型的仪式叙事特征。

三、礼乐文化的深层编码

"破阵乐"作为唐太宗亲制乐舞,其歌辞承载着特殊的政治寓意。文史学家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分析:"'共赏太平人'实为武德向贞观过渡时期的文化宣言"。诗中"元首-将士-百姓"的三级结构,完美对应《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的礼乐思想,将军事胜利转化为道德教化的载体。

四、音乐文学的时空张力

尽管文本未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但通过"破阵乐"这一音乐意象激活受众的集体记忆。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认为:"唐代凯乐歌辞的审美价值在于用声音符号重构历史现场"。短短二十字中,"辞-讨-歌-赏"四个动词形成时空蒙太奇,使纸面文字产生金鼓交鸣的听觉通感。

这首短诗堪称军事文学与仪式音乐的完美结合,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更在于创造了一种"以乐代史"的集体记忆模式。正如英国汉学家崔瑞德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所评:"《破阵乐》系列作品体现了初唐将武力征服转化为文化认同的卓越能力"。

点评

名家点评:

"《破阵乐》者,太宗之遗音也。其辞简而峻,其声壮而烈,使人闻之,如亲见旌旗蔽日、金鼓震天之状。"
——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四句二十字,写尽开天盛世气象。'受律''讨叛'见王师之正,'咸歌''共赏'显民心之同,非帝王不能作此语,非贞观不能有此声。"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致太平。《破阵乐》兼得其神:前二句如剑出匣,寒光凛然;后二句忽作玉帛钟鼓,化杀伐为祥和,此真王者之音。"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寻常凯歌多夸战功,此独以'共赏太平人'作结,见戡乱之本心原为生民。词气高华,立意深远,盛唐气象已于此肇端。"
——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