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芄兰

2025年07月05日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佚名

译文

芄兰之支
芄兰的枝条柔嫩细长
童子佩觿
少年佩戴着解结的角锥
虽则佩觿
虽然佩戴着角锥
能不我知
却不懂我的心思
容兮遂兮
故作从容啊,装模作样
垂带悸兮
衣带下垂却难掩慌张
芄兰之叶
芄兰的叶子轻盈舒展
童子佩韘
少年佩戴着扳指
虽则佩韘
虽然佩戴着扳指
能不我甲
却不愿与我亲近
容兮遂兮
故作从容啊,装模作样
垂带悸兮
衣带下垂却难掩慌张

词语注释

芄兰(wán lán):蔓生植物,枝叶纤细柔嫩。
觿(xī):古代解绳结的角锥,成年男子佩饰。
韘(shè):扳指,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骨制用具。
甲:通“狎”,亲近之意。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卫国的原野上芄兰蔓生,其枝柔韧,其叶如心。这首《芄兰》从《诗经·卫风》中款款而来,带着先秦时代特有的清新与含蓄。据《毛诗序》考,此诗当是"刺惠公也,骄而无礼",然细味诗中意象,更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贵族少年初佩成人之饰,却难掩稚气未脱。

历史的长河在此泛起微波:周代贵族男子行冠礼后,需佩觿(解结骨锥)与韘(扳指)以示成年。诗中"童子佩觿""佩韘"的细节,恰是礼仪制度的鲜活注脚。那垂带摇曳间的心动("垂带悸兮"),既是对少年故作老成的善意调侃,亦暗含对周礼形式化的微妙讽喻。郑玄笺云:"喻人君治人事,当如芄兰之柔韧",而诗中反复咏叹的"能不我知",又为这柔蔓平添几分怅惘。

卫风多涉婚恋,此诗却以草木起兴,在《诗经》"比兴"传统中独树一帜。芄兰的藤蔓缠绕着周代礼乐文明的根系,那些佩玉鸣鸾的清脆声响,终化作三千年后仍可触摸的温润诗意。

赏析

《芄兰》以柔蔓植物起兴,通过"觿""韘"两种佩饰的意象,构建出稚子强作成人姿态的微妙画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精准捕捉到这种反差:"童子而佩成人之佩,欲其能知而实不能知",道出了诗歌核心的戏谑与怜爱。

意象的象征性
诗中"芄兰之支/叶"的柔嫩与"佩觿/韘"的刚硬形成视觉对冲。据《毛诗正义》考释,觿为解结骨锥,韘是射箭扳指,皆为成人礼仪用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诗经选注》指出:"以芄兰纤细的枝条比喻童子身材的柔弱,而佩带的却是象征成年的器物",这种矛盾意象暗含对"早熟"社会风气的讽喻。

情感的递进层次
"能不我知""能不我甲"的反复诘问,在朱熹《诗集传》中被解读为"讥其幼弱无知而强为大人之事"。而"容兮遂兮,垂带悸兮"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妙——宽大衣带随风颤动,恰如童子强撑威严时的稚态。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赞叹:"末句以服饰的动态写心理的忐忑,堪称先秦文学中最生动的儿童肖像。"

双重解读空间
这首诗历来有"刺惠公说"(《毛诗序》)与"恋歌说"(闻一多《风诗类钞》)之争。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调和二者:"表面是女子调侃故作老成的少年,深层却折射周代贵族子弟的早龄冠礼制度。"这种解读使简单的画面具有了社会人类学的厚度。

全诗以植物、佩饰、衣带三个意象群,完成了从自然物到人文礼制的诗意转换。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读本》中特别称许其"轻讽中含殷殷期待",这种介于调侃与怜爱间的复杂情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美学的典范。

点评

《芄兰》一诗,以纤柔芄兰起兴,写童子佩觿之状,婉讽其稚气未脱而强作成人态,笔致轻灵如蜻蜓点水,却漾开层层涟漪。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借芄兰之柔弱,讽童子之骄矜。佩觿佩韘,徒具其表;'能不我知',暗藏机锋。"诗中"垂带悸兮"四字尤妙,以衣带颤动之态写童子步履不稳,钱钟书《管锥编》叹为"视觉通于触觉之典范",那摇摆的衣带分明泄露了故作老成下的惶惑。

近代学者俞平伯则从音韵学角度激赏:"'支''觿''知'三韵如珠落玉盘,'叶''韘''甲'三韵似风过竹林,复沓中见参差,正是《诗经》'一唱三叹'之精髓。"全诗如一幅淡墨小品,在稚子蹒跚的衣袂间,我们瞥见了先秦时代对"成人礼"的庄重期待,也触摸到了人类成长过程中永恒的尴尬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