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卫国的原野上芄兰蔓生,其枝柔韧,其叶如心。这首《芄兰》从《诗经·卫风》中款款而来,带着先秦时代特有的清新与含蓄。据《毛诗序》考,此诗当是"刺惠公也,骄而无礼",然细味诗中意象,更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贵族少年初佩成人之饰,却难掩稚气未脱。
历史的长河在此泛起微波:周代贵族男子行冠礼后,需佩觿(解结骨锥)与韘(扳指)以示成年。诗中"童子佩觿""佩韘"的细节,恰是礼仪制度的鲜活注脚。那垂带摇曳间的心动("垂带悸兮"),既是对少年故作老成的善意调侃,亦暗含对周礼形式化的微妙讽喻。郑玄笺云:"喻人君治人事,当如芄兰之柔韧",而诗中反复咏叹的"能不我知",又为这柔蔓平添几分怅惘。
卫风多涉婚恋,此诗却以草木起兴,在《诗经》"比兴"传统中独树一帜。芄兰的藤蔓缠绕着周代礼乐文明的根系,那些佩玉鸣鸾的清脆声响,终化作三千年后仍可触摸的温润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