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凯乐歌辞。应圣期

2025年07月05日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驾升平。

佚名

译文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
圣明德行期待国运昌盛,天下和睦万方清平。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天地滋养万物生长,山河共享太平盛世。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
开垦土地欢庆耕种,销毁兵器从此停战。
殊方歌帝泽,执贽驾升平
远方异域歌颂皇恩,手持贡品共庆升平。

词语注释

雍熙(yōng xī):和睦欢乐。
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持的礼物。
偃兵(yǎn bīng):停止战争。

创作背景

凯乐歌辞·应圣期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下的颂歌

开元年间的大唐王朝,正经历着玄宗治下的"开元盛世"。这首《应圣期》作为太乐署《凯乐歌辞》四章之一,诞生于王朝军事胜利后的凯旋仪式中。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凡命将征伐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凯乐用铙吹二部乐,此时歌者需奏唱此套乐章。

文本中的盛世镜像

"雍熙万宇清"的描绘并非虚言。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朝疆域达到极盛,户部统计全国户数达八百余万。杜佑《通典》记载当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正与诗中"辟土欣耕稼"的农耕繁荣景象相印证。而"销戈遂偃兵"则暗指开元后期张守珪等将领对契丹、吐蕃的系列胜利,暂时实现了边境安宁。

礼乐制度的具体实践

作为仪式用乐,该辞严格遵循《周礼·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的传统。其四言八句的形制,明显效法《诗经》雅颂体例,每联末尾"清""明""兵""平"押韵,符合《唐会要》所载"凯乐用铙吹,其歌词同用羽调"的音乐要求。考古发现的唐代银鎏金铙器实物,恰可佐证这类歌辞演奏时的恢宏场景。

政治隐喻的双重表达

"殊方歌帝泽"一句,实有具体史实依托。《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二十一年,突厥、契丹、奚等蕃酋长"并率其部众内属",正应和了诗中万邦来朝的画面。而"应圣期"的题名本身,既是对《尚书·泰誓》"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的经学化用,更是对玄宗《千秋节宴》诏书中"圣期将庶"政治口号的诗意回应。

赏析

这首《舞曲歌辞·凯乐歌辞·应圣期》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气象的典型画卷,其意象群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三重精妙的艺术维度:

一、天地人伦的和谐交响

"乾坤资化育"化用《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哲学观,将自然秩序与政治清明相勾连。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联"以宇宙元气喻治世之功",其中"资"字暗含天道对圣德的嘉许,而"共休明"则通过拟人手法使山河具有了歌颂治世的主动性。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模式,源自《诗经》"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传统,但更显雍容华贵。

二、战争与和平的史诗转喻

"销戈遂偃兵"采用《尚书》"偃武修文"的典故,但创新性地与前句"辟土欣耕稼"构成蒙太奇式画面。文学史家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此联:"以犁铧置换兵戈的意象,比《吊古战场文》'牧马悲鸣'更具建设性喜悦"。动词"欣"与"遂"的递进关系,精准再现了从军事胜利到民生安定的历史进程,比单纯描写凯旋更显深邃。

三、万国来朝的政治寓言

末联"殊方歌帝泽"暗合《礼记》"天下大同"的理想,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激赏其"用音乐意象消弭文化隔阂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执贽"典出《周礼》"六贽相见之礼",但将静态的礼仪转化为"驾升平"的动态画卷,使朝贡体系升华为文明共同体意识。这种处理较之初唐"四夷来王"的直白表述,更见艺术匠心。

全诗情感演进犹如交响乐章:首联定调庄严(昌运、雍熙),颔联展开雄浑(乾坤、海岳),颈联转向欢快(耕稼、偃兵),尾曲升华辉煌(帝泽、升平)。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此类颂体"如九重宫阙,次第洞开",正道出这种情感建筑的庙堂之美。当代学者葛晓音更指出,该作将《诗经》雅颂体的仪式感与盛唐七言歌行的流动性完美结合,创造了政治抒情诗的新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篇气象宏阔,如黄钟大吕之音。'雍熙万宇清'五字,已尽显太平气象,非深于庙堂之作者不能道。末句'执贽驾升平'尤见功力,以朝贡之典收束全篇,使颂圣之意自然流溢。"

钱钟书《谈艺录》评: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二句,熔天地意象于一炉。化用《中庸》'赞天地之化育'而能出新意,可见作者熔铸经典之巧思。对仗如金声玉振,的是应制诗典范。"

叶嘉莹《古典诗歌评论》曰:
"通篇如织锦缀珠,'辟土''销戈'一联最见深意。将农耕与止戈并举,暗合《诗经》'载戢干戈,载櫜弓矢'之旨。所谓'应圣期'者,正需此等温柔敦厚之笔。"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
"此作可贵处在庄严中见流动,'殊方歌帝泽'句以异域讴歌侧面烘托,较直写圣德更显蕴藉。六朝以来凯乐歌辞多板滞,此篇独有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