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日月》之诗如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将周代贵族婚姻的裂痕永远定格在《邶风》的竹简中。据《毛诗序》所载,此乃"卫庄姜遭州吁之难,伤己不答于先君"的泣血之作,当鎏金的日晷投影划过卫国的宫墙,一位被丈夫冷落的贵族女子正以日月为鉴,完成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弃妇诗原型。
青铜酒爵里晃动着周礼的微光,"日居月诸"的呼告实则是宗法制下对婚姻契约的质询。郑玄笺注"胡能有定"时特别指出:"日月更迭而照临不变,君心何以不能如日月恒常?"那些被篆刻在礼器上的"德音无良",恰与《左传·隐公三年》记载的卫庄公"惑于嬖妾"史实互为映照,让青铜时代的婚誓在占卜的裂纹中碎成齑粉。
"父兮母兮"的哀鸣穿透三千年时光,在周代青铜甗蒸腾的雾气里,我们仍能看见那位贵族女子以玉组佩击节的姿态。《礼记·昏义》规定的"夫妇之义"在此裂变为"畜我不卒"的控诉,就像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墓旁那些突然中断的甲骨卜辞,将周代贵族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处境凝固成永恒的象征。
当考古学家在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发现残损的铭文铜器时,《日月》的韵律突然在青铜饕餮纹的间隙复活——那些被时光氧化的字句,原本就是镌刻在周代婚姻礼器内壁的隐形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