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佚名

译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纯洁美丽好姑娘,白天黑夜都想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挑选它。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取悦她。

词语注释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相传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荇菜(xìng cài):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浮在水面,可食。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
芼(mào):择取,挑选。

创作背景

关于《关雎》的创作背景

河洲之上,雎鸠关关,其声相和。此般景象,被采诗官以木铎振于乡野之时,偶然听闻。时值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之际,《诗三百》正待编纂以观民风。这首来自汉水之滨的古老歌谣,带着先民最质朴的情感,被记录在《周南》之首。

据《毛诗序》载:"《关雎》,后妃之德也。"然考诸先秦史料,更似民间婚恋之歌。那"参差荇菜"的意象,分明是汉水流域特有的水生植物,少女采撷时衣袖沾露的模样,透过三千年时光依然鲜活。青铜编钟的雅乐尚未完全取代土鼓陶缶的年代,先民以最纯净的语言,将求而不得的辗转与琴瑟和鸣的憧憬,都凝练在这五章复沓的吟唱里。

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至《周南》,叹曰:"美哉!始基之矣。"此时距离采诗官记录这首民歌已逾五百年,而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永恒主题,依然在竹简上散发着草木清香。孔子删《诗》时将其列为三百篇之首,或许正是因其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那雎鸠和鸣的河洲,永远停驻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温柔光影。

赏析

《关雎》如一幅淡彩水墨,以雎鸠和鸣起笔,在河洲的雾气中晕开千年情思。闻一多曾赞叹:"'关关'叠字如涟漪,将鸟鸣的清脆与流水的缠绵糅合成天籁之音。"那对相依的雎鸠,在《毛诗正义》中被释为"挚而有别"的意象——既是爱情炽热的象征,又暗含礼的节制。

水畔摇曳的荇菜,被学者程俊英称为"流动的隐喻"。左右采撷的重复动作,恰似求爱者迂回试探的心绪:"'流之''采之''芼之'的递进,暗示着情感从萌芽到成熟的微妙进程"。而"寤寐思服"四字,朱熹在《诗集传》中批注:"如见其人反侧枕席,忧思之深竟至形销骨立"。

最动人的莫过于情感的升华。从"辗转反侧"的苦闷,到"琴瑟友之"的温雅,终至"钟鼓乐之"的庄重。王夫之《姜斋诗话》点破其中三昧:"由自然之恋慕,渐入人文之礼乐,此即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典范。"那淑女的身影始终朦胧,却因这种克制更显神圣——恰如钱钟书所言:"《关雎》之妙,正在可求与不可得之间的永恒张力。"

全诗如环佩叮咚,双声叠韵的字词构成回旋往复的韵律。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称道"'悠哉悠哉'的咏叹,似长夜叹息,又似流水绵长"。这种音韵之美与意象之洁,让孔子也为之赞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立了华夏爱情诗"温柔敦厚"的美学范式。

点评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如一枚温润的玉玦,在华夏文明的晨光中流转千年。闻一多先生曾赞叹:"此诗之妙,在于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编织得天衣无缝,雎鸠和鸣处,便是人间情事开端。"那"关关"的鸟鸣声,既是自然的天籁,亦是心灵的悸动。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点:"'窈窕淑女'四字,已道尽东方女性美的神韵。'流之''采之''芼之'的递进,恰似爱情心理的层层涟漪。"诗中荇菜的摇曳与求索的执着,构成了绝妙的隐喻体系。

沈从文则从艺术手法激赏:"'辗转反侧'四字,抵得上一篇心理小说。先秦诗人用最简练的笔触,凿开了人性最幽微的隧道。"这种含蓄而炽烈的表达,正是中国抒情传统的精髓所在。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以现代视角解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升华,展现了先秦时期爱情礼仪化的高贵品格。这不是简单的欲望表达,而是将情感纳入礼乐文明的典范。"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指出:"《关雎》构建了中国爱情诗的元典模式——以自然起兴,以礼乐终章。雎鸠的贞洁特性与荇菜的祭祀意味,赋予世俗情感以神圣维度。"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审美范式,成为后世文学永恒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