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雎》的创作背景
河洲之上,雎鸠关关,其声相和。此般景象,被采诗官以木铎振于乡野之时,偶然听闻。时值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之际,《诗三百》正待编纂以观民风。这首来自汉水之滨的古老歌谣,带着先民最质朴的情感,被记录在《周南》之首。
据《毛诗序》载:"《关雎》,后妃之德也。"然考诸先秦史料,更似民间婚恋之歌。那"参差荇菜"的意象,分明是汉水流域特有的水生植物,少女采撷时衣袖沾露的模样,透过三千年时光依然鲜活。青铜编钟的雅乐尚未完全取代土鼓陶缶的年代,先民以最纯净的语言,将求而不得的辗转与琴瑟和鸣的憧憬,都凝练在这五章复沓的吟唱里。
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至《周南》,叹曰:"美哉!始基之矣。"此时距离采诗官记录这首民歌已逾五百年,而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永恒主题,依然在竹简上散发着草木清香。孔子删《诗》时将其列为三百篇之首,或许正是因其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那雎鸠和鸣的河洲,永远停驻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温柔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