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东山

2025年07月05日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佚名

译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前往东山,久久不能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如今我从东方归来,细雨迷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虽说是从东方归来,心中却充满西望的悲伤。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缝制那归家的衣裳,不再行军打仗。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弯曲蠕动的野蚕,爬满桑林田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独自蜷缩着过夜,就在战车之下。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瓜蒌的果实,蔓延到屋檐。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潮虫在屋里爬行,蜘蛛在门边结网。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庭院成了野鹿的乐园,萤火虫在夜里闪烁。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这景象并不令人畏惧,反而让我怀念。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鹳鸟在土堆上鸣叫,妻子在屋里叹息。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她打扫屋子堵塞缝隙,盼望着我的归来。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圆圆的苦瓜,挂在栗木柴堆上。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自从我们分别,至今已有三年。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黄莺在空中飞翔,羽毛闪闪发光。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那姑娘出嫁时,马儿毛色斑驳。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母亲为她系上佩巾,礼仪繁多。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新婚时多么美好,如今又怎样了呢?

词语注释

徂(cú): 前往。
慆慆(tāo tāo): 长久。
零雨: 细雨。
濛(méng): 细雨迷蒙的样子。
裳衣: 下衣和上衣,泛指衣服。
士: 通“事”,从事。
行枚: 行军时衔在口中的小木棍,防止出声。
蜎蜎(yuān yuān): 虫子蠕动的样子。
蠋(zhú): 野蚕。
烝(zhēng): 众多。
敦(duī): 蜷缩的样子。
果臝(luǒ): 瓜蒌,一种蔓生植物。
伊威: 潮虫。
蠨蛸(xiāo shāo): 蜘蛛的一种。
町畽(tǐng tuǎn): 田舍旁的空地。
熠耀(yì yào): 闪烁的样子。
宵行: 萤火虫。
鹳(guàn): 一种水鸟。
垤(dié): 小土堆。
穹窒(qióng zhì): 堵塞缝隙。
聿(yù): 语气助词。
仓庚: 黄莺。
皇驳: 毛色斑驳。
缡(lí): 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九十其仪: 形容礼仪繁多。
孔嘉: 非常美好。

创作背景

暮春的细雨浸透了青史竹简,当我们将《东山》置于西周初年的烽烟中细读,那字里行间便浮现出周公东征的斑驳画卷。公元前1042年,管叔、蔡叔联合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年轻的周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周公旦率军东征三年,《东山》正是这场历史剧目中征夫们的生命注脚。

征人的草鞋踏过泗水之畔的泥泞,诗中以"零雨其濛"的意象反复咏叹,那不仅是鲁地特有的缠绵春雨,更是浸透铠甲的历史迷雾。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中"征东夷"的记载,与诗中"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的荒芜景象相互印证——三年征战,故园已成野蚕盘踞的废墟。

竹简上的墨迹洇开处,藏着比战争更深的哀愁。"鹳鸣于垤,妇叹于室"的细节,在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竟有呼应,鹳鸟筑巢被视作征人将归的兆示。而"有敦瓜苦,烝在栗薪"的意象,恰与《周礼》"仲夏之月瓜瓠华"的记载暗合,暗示着征夫离家的具体时节。

当青铜戈矛的寒光褪去,诗句里沉淀的是最柔软的人间烟火。"之子于归"的婚仪描写,与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婚媾器铭文相映成趣,那些"九十其仪"的繁复礼节,在征夫记忆中发酵成隔世的惆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碳十四数据告诉我们,这场东征恰发生在气候异常期,诗中的阴雨绵绵,或许正是小冰期气候的真实投射。

历史的尘埃落定后,《东山》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近乡情更怯"的永恒母题,更是青铜时代普通士兵的生命史诗。那些被甲骨文省略的眼泪,终于在《诗经》的竹简上获得了不朽的铭刻。

赏析

《东山》以征人归途中的思绪为经纬,织就了一幅浸透雨雾与乡愁的画卷。每章开篇"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的复沓吟唱,如行军鼓点般叩击心扉,而"零雨其濛"的氤氲意象,恰似主人公迷蒙的泪眼。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濛濛细雨成为全诗情感基调的绝妙象征,既是现实场景,更是征人内心迷茫愁绪的外化。"

首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的蚕虫意象,暗喻征人蜷缩车下的孤寂。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以细微之物写凄楚之情",野蚕的蜷曲与战士的蜷卧形成生命姿态的共振。而"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的细节,透露出对平民生活的渴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此"乍脱征衣而喜不自禁"。

二章荒芜家园的描写最具震撼力。瓜蒌蔓延屋檐,土鳖爬满内室,蜘蛛网封门窗,鹿迹印满庭院——这些意象群构成超现实画面。但陈子展《诗经直解》独具慧眼:"'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八字如奇峰突起,将荒凉化为亲切,正是近乡情怯的绝妙注脚。"

三章"鹳鸣于垤"与"妇叹于室"的蒙太奇式拼接,被钱钟书《管锥编》盛赞为"千古声音对位法之祖"。鹳鸟的啼鸣穿越雨幕,与妻子打扫屋舍的窸窣声形成时空交响。而"有敦瓜苦"的葫芦意象,朱熹《诗集传》解为"瓠瓜系累不解,犹思家之甚也",苦瓜的缠绕恰似思念的绵长。

末章回忆新婚的华彩乐章最见匠心。"仓庚于飞"的黄鹂与"皇驳其马"的迎亲队伍,在记忆中依然羽翼生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指出"'九十其仪'非实指,极言礼仪之盛也"。而结句"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的悬问,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认为"将忐忑与期待搅拌成蜜与胆汁混合的滋味,是中国文学最早的心理描写杰作"。

全诗如一部运镜精湛的电影,在现实泥泞与记忆光晕间切换。细雨始终笼罩着四个时空:行军宿营的荒野、想象中的故园、妻子劳作的室内、往昔婚礼的街道。这种"雨中复调"的写法,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个在归途上且行且思的湿润灵魂。

点评

《诗经·东山》名家评析

此诗以"零雨其濛"为眼,四章叠唱,如细雨浸润心田。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末章骀荡之极,真是出人意表。后人作从军诗必描画闺情,全祖此章意旨。"其言切中此诗以乐景写哀之妙谛。

钱钟书《管锥编》独赏诗中时空交错之法:"'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一语而时空并驭,征人未发而乡愁先至,开后世'计程今日到梁州'等手法先河。"此般心理时空的折叠,较之直叙更显情致婉转。

王夫之《姜斋诗话》尤推重其白描功力:"'町畽鹿场,熠燿宵行'八字写尽荒凉,不着一情语而情自深。此所谓'即物达情',乃《三百篇》独绝处。"野鹿足迹与萤火微光的意象组合,竟成千年征人眼中的经典荒芜。

吴闿生《诗义会通》点出其章法之妙:"每章首四句如复沓回旋的旋律,后文则如即兴变奏。最奇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二句,以反语作正言,乱离人偏说故园可念,此正《东山》之哀而不伤处。"此种矛盾修辞,恰是诗经温柔敦厚之旨的绝佳体现。

末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之问,朱熹《诗集传》谓:"乐其新昏,念其旧室,此人性之至真。"沈德潜《说诗晬语》更叹:"问而不答,笔墨俱化烟云,三千年来犹闻叹息之声。"新婚燕尔与旧室凋零的并置,使全诗在喜庆氛围中戛然而止,留下永恒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