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郊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朱明季序,黄郊王辰。厚以载物,甘以养人。
毓金为体,禀火成身。宫音式奏,奏以迎神。

佚名

译文

朱明季序,黄郊王辰
盛夏时节已至,黄郊吉日良辰
厚以载物,甘以养人
大地厚重承载万物,甘霖滋润养育众生
毓金为体,禀火成身
金气孕育万物之体,火德炼就神明之身
宫音式奏,奏以迎神
庄重宫调悠然奏响,恭迎神明降临尘世

词语注释

朱明:指夏季。古代以朱色配夏,故称
季序:季节次序,此处指夏季
毓(yù):孕育,养育
禀(bǐng):承受,赋有
宫音: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属土,象征中和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郊外,黄土夯筑的祭坛在晨曦中泛着柔和的光泽。乐工们正调试着编钟的"宫"音,青铜器皿上凝结的露珠折射出《周礼·春官》记载的"以黄琮礼地"的古老仪轨。唐贞观年间的太常寺档案显示,这首《黄郊迎神》创作于武德七年改制后的第一个季夏,彼时新朝甫定,太乐署正祖孝孙奉命重定雅乐,将汉代以降散佚的迎神曲重整为系统化的五郊乐章。

"毓金为禀火"之句暗合《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的记载,太史局官员择取五行属土的戊日,在长安南郊未地设祭坛。执事们以黄缯铺设神座,礼器中的秬鬯酒蒸腾着郁金香的芬芳——这正是"甘以养人"的具象呈现。乐悬上的镈钟突然自鸣,太常卿立即示意奏响宫调,因《乐叶图徵》有云:"宫音和调,则凤凰至。"

赏析

暮春的暖风掠过黄土原野,《黄郊迎神》的古老旋律便在天地间苏醒。这首唐代郊庙乐章以五行之"土"为魂,将祭祀的庄严与农耕文明的质朴完美交融,恰如《乐府诗集》所评:"宫音肃穆,尽显土德载物之象"。

"朱明季序,黄郊王辰"开篇即构建时空经纬。学者傅璇琮指出,赤红(朱明)与明黄(黄郊)的强烈色彩对比,暗合《周礼》"以黄琮礼地"的祭祀传统。春末夏初的时令选择更显匠心——此时土地丰腴待耕,万物将荣,正是迎神的最佳契机。

中段"厚以载物,甘以养人"八字,堪称全篇精魄。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此联:"化用《周易》'厚德载物'而不着痕迹,将土地伦理升华为神性讴歌。"叠字"厚"与"甘"的运用,既模拟土壤的绵密质感,又暗含先民对土地的味觉记忆,这种通感手法在任半塘《唐声诗》中被列为"祭祀乐独擅之妙"。

"毓金为体,禀火成身"二句暗藏五行相生之理。陈寅恪考证此为唐代土德崇拜的典型表达:土生金(毓金),火生土(禀火),通过金属礼器的铸造与燔柴祭天的仪式,完成人神沟通的象征体系。这种"以物象达天道"的笔法,被闻一多称为"盛唐祭祀文学最精微的密码"。

终章"宫音式奏"回归音乐本体。王昆吾在《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指出,宫调属土,其声"浑厚如地",诗人以音律呼应主题,形成从视觉(黄)、触觉(厚)、味觉(甘)到听觉(宫音)的全感官祭祀场域。这种多维度的艺术建构,使迎神仪式突破文字局限,成为可感可触的信仰实践。

全诗四十字如四十粒饱满的粟米,沉淀着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土壤崇拜。吴相洲《唐代歌诗研究》特别推崇其"以农事写神事"的特质——没有繁复的神话典故,只有土地本身的光泽与温度,这正是唐代祭祀乐章区别于汉魏的质朴新风。当宫商之声响起时,我们听见的不是对虚幻神明的乞求,而是对孕育生命的黄土最本真的礼赞。

点评

《五郊乐章·黄郊迎神》以简净典重的笔法,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祭祀图景。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毓金''禀火'二句,暗合五行生克之理,而'厚以载物'四字,尤得《周易》坤德精髓,将祭祀精神凝练为天地大义。"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特别推崇其音律设计:"'宫音式奏'之'宫'字非虚设,五音属土,正应黄郊祭地之制。寥寥十六字中,礼乐、阴阳、五行俱备,此郊庙歌辞之正鹄也。"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将其与《诗经》雅颂对比:"较之'於皇时周'的直白颂赞,唐人更善用物象暗喻——'朱明''黄郊'的色彩对映,'金体''火身'的相生相克,使仪式文学获得哲学深度。"

全篇最妙处在于**钱钟书《管锥编》**所指出的"甘字双关":"既言土地滋养万物之甘美,复暗喻神飨祭品之甘馨,一字穿透人神两界,郊庙文学至此,已脱汉魏诘屈而臻盛唐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