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宗庙乐舞辞中的《昭德舞》,诞生于五代十国纷乱中难得的文化重建时刻。当后唐庄宗李存勖于923年灭后梁称帝,为昭示自身承继唐室正统,命太常寺重制雅乐,此篇便为宗庙祭祀时颂扬先祖功德的乐章。
其创作深植于两个历史脉络: 一为"五代礼乐志"所载:"庄宗克复唐祚,以昭宗、懿宗旧工尚存,乃诏有司重铸雅乐。"乐师们参照开元遗制,融合沙陀族特有的雄浑节奏,创制出兼具庙堂庄严与北地刚健的乐舞。
二则暗含政治隐喻。词中"名高阃域,功著旂常"实指李存勖之父李克用获赐"忠贞平难功臣"铁券之事,而"运叶祺祥"暗应同光年号取《易经》"同人于野,利涉大川"的典故。那些鎏金文字在太庙香烟中起舞时,既是告慰二十二位配享宗室的沙陀勇士亡魂,更是向中原士族宣示:这个由代北铁骑建立的政权,终以周礼之姿入主华夏正统。
当笙镛奏响"庆传万祀"的尾韵时,谁曾料想这精心构筑的礼乐幻梦,仅三年后便随庄宗身死兴教门而碎。惟余残损的乐谱,犹在《旧五代史·乐志》的夹缝间,传唱着那个胡风与汉仪短暂交融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