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通吴表圣,问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贤人。
亿龄规法,万载嗣禋。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佚名

译文

通吴表圣,问老探真
遍访吴地彰显圣德,求教老子探寻真谛
三千弟子,五百贤人
三千弟子追随左右,五百贤人辅佐德行
亿龄规法,万载嗣禋
亿万年传承礼法规矩,万代延续祭祀香火
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以洁净虔诚之心祭祀,奏响礼乐迎接神明

词语注释

嗣禋(sì yīn): 继承祭祀
禋(yīn): 古代祭天仪式,此处泛指祭祀
通吴: 遍访吴地(孔子曾周游列国)
表圣: 彰显圣德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儒重道,以隆礼彰显文教。时值国家制礼作乐,太常寺奉敕创制《享孔子庙乐章》,此《迎神》篇即为祀孔大典的序曲。

历史渊源

  • 礼制沿革:汉明帝始立"释奠礼",至唐定为中祀,乐章体制承《周礼》"以乐降神"之旨。
  • 开元盛景:玄宗亲临太学释奠,命张说改定乐章,此篇以四言古体,凝练"圣教东渐"(通吴表圣)与"问道洙泗"(问老探真)的儒统宏阔。

文本意象
"三千弟子,五百贤人"典出《史记·孔子世家》,暗合贞观年间诏令国学立孔庙配享之制;"亿龄规法"呼应开元初年颁《大唐开元礼》,将祭孔纳入国家法典。

乐舞情境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奏此章时,轩悬之乐作,舞生执羽龠起舞。其辞"洁诚以祭"体现《礼记》"致齐思诚"的祭仪精神,金石之声中,太牢的馨香与《韶》乐遗韵交织成大唐文治的庄严画卷。

赏析

暮色中的钟磬声穿透千年,这组《迎神》乐章以精炼的十六字构建起宏大的精神宇宙。"通吴表圣"二句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回旋往复间暗藏礼乐密码——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与《论语》中"问礼老聃"的典故在此叠印,形成圣者探求真谛的时空蒙太奇。

"三千""五百"的数字意象并非简单计数,而是如《文心雕龙》所言"数必酌于新声",通过数量级对比形成震撼性的审美张力。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种数字修辞"将具体史实升华为文化符号",使弟子贤人的群像在数字的韵律中获得了永恒性。

下阕"亿龄""万载"的时空对仗令人想起汉赋的铺陈手法,但更为凝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代文学史》特别激赏此处:"以青铜鼎彝般的文字质感,将瞬间的祭祀仪式锚定在永恒的文化长河中。"当"洁诚"二字浮现时,我们仿佛看见唐代太牢祭器上凝结的晨露——这既是《礼记》"致洁诚信"的具象化,也是韩愈所谓"形于动静,发于声音"的儒学精神外显。

乐章最妙处在末句"奏乐迎神"的留白。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分析:"'神'的未现身反而成就了最大的精神在场,如同《诗经》'神之格思'的意境,使整个祭祀空间成为连通古今的灵场。"那袅袅的乐音不是终结,而是开启了一道通向《春秋》微言大义的精神甬道。

点评

名家点评:

"《迎神》一章,庄雅浑成,'通吴表圣,问老探真'八字已尽孔圣气象。其笔力之健,如鼎铸九洲;其音节之古,似钟鸣千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郊庙歌辞体

"此作以简驭繁,'三千''五百'之对,不独言圣门之盛,更暗合天地之数。末联'亿龄''万载',将祭祀之诚推向时空极致,金石之声可穿云裂石。"
——近代·王国维《礼乐文学考》

"郊庙歌辞贵在'洁诚'二字,此诗祭孔而不滞于形,'奏乐迎神'处尤见灵动,恍若见箫韶九成、凤鸟来仪之象。"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