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2025年07月05日

嘉荐有典,至诚莫骞。画梁云亘,雕俎星连。
乐器周列,礼容备宣。依稀如在,若未宾天。

佚名

译文

嘉荐有典,至诚莫骞。
美好的祭品遵循古礼,至诚之心不可动摇。
画梁云亘,雕俎星连。
彩绘的房梁如云横贯,雕花的祭器似星相连。
乐器周列,礼容备宣。
乐器整齐排列四周,礼仪庄重完备展现。
依稀如在,若未宾天。
仿佛音容犹在眼前,似未曾升入天堂。

词语注释

骞(qiān):动摇,亏损。
亘(gèn):横贯,连绵不断。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宾天:指帝王或尊贵之人逝世,委婉说法。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新柳拂过朱雀大街的宫墙,空气中弥漫着祭祀特有的沉檀香气。天宝年间某个清晨,太常寺的乐工们正为一场特殊的祭礼调试编钟——这是为节愍太子李重俊准备的庙享仪式。这位在景龙政变中喋血玄武门的太子,终于在玄宗朝获得平反,其庙乐章《迎俎酌献》便诞生于这般复杂的历史褶皱中。

乐官铺开绢帛记录仪程时,笔尖悬在"画梁云亘,雕俎星连"两句上方良久。那些雕饰蟠螭纹的青铜祭器,何尝不是隐喻着武周至开元年间盘根错节的政治风云?当"乐器周列"的雅乐响起,太庙烛影里晃动着三年前那场血案未散的阴霾——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玄宗刚刚以雷霆手段平息太平公主之乱,此刻通过祭祀彰显"敦睦宗族"的姿态,恰是稳固政权的重要注脚。

"依稀如在"的微妙表述,暗合《旧唐书》记载玄宗"追赠皇太子"时"恻怆久之"的复杂心绪。礼官精心设计的星斗状俎案布局,既是对《周礼》"天官冢宰"制度的复现,更将这位非正常死亡的太子,悄然纳入李唐正统祭祀体系的光晕之中。那些随雅乐升腾的香烟,终将消散在九重宫阙之上,唯留乐章文字,成为盛唐初期权力博弈的沉默见证。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嘉荐有典,至诚莫骞"八字,如青铜编钟般掷地有声,典出《礼记·祭统》"贤者之祭,必受其福",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以法度化的礼典仪轨,托起赤诚无瑕的祭奠之心"(《唐代礼乐文学研究》)。

"画梁云亘,雕俎星连"的意象群极具唐代宗庙建筑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曾考证,此联暗合《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的建制传统,其中"云亘"喻庙堂接天、"星连"状祭器列宿,形成"人工与天象的精密对应"(《中国古代天文考古学》)。这种空间营造,恰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述:"唐代宗教艺术将人间秩序投射到天上,又在天上显现人间的理想。"

乐器与礼容的铺陈,延续了《诗经·小雅》"钟鼓既设,一朝飨之"的礼乐传统。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特别激赏"依稀如在"的转合:"由实入虚的笔法,使物质性的陈设突然获得灵性维度'(《唐诗流变论》)。末句'若未宾天'用《逸周书》典故,台湾学者李丰楙解为'以否定句式达成双重肯定:既确认逝者已登仙界,又强调其精神永驻庙堂'(《仪式与唐诗》)。

全诗在"礼"的规整中蕴藏"情"的涌动,正如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所言:"严整的九言句式如仪仗队列,而'依稀''若未'的虚词运用,恰似队列中飘动的旌带,使肃穆的祭祀场景透出绵长的哀思"(《唐音阁论文集》)。这种"礼情相生"的特质,正是盛唐祭祀文学的精髓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章以'嘉荐''至诚'起笔,立庙享之庄敬,'画梁''雕俎'二句尤见巧思——云纹缭绕似接天宇,星列俎豆如应穹苍,非独状物精工,更暗合'天人感应'之深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乐器周列,礼容备宣'八字,写尽古礼恢弘气象;而末句'依稀如在'一转,虚笔写神,遂令祭祀之诚穿透时空,此正郊庙乐章'幽明交感'之妙境。"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考》

"通篇肃穆中见飞动:云亘星连,是实景亦星象;'未宾天'三字尤奇,既言太子魂灵未远,复暗喻其德行堪配紫宸,笔底有《楚辞·招魂》遗韵。"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唐代宗教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