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玉帛仪大,金丝奏广。灵应有孚,冥征不爽。
降彼休福,歆兹禋享。送乐有章,神麾其上。

佚名

译文

玉帛仪大,金丝奏广
玉帛礼仪盛大,金丝乐声悠扬
灵应有孚,冥征不爽
神灵感应诚心,征兆准确无误
降彼休福,歆兹禋享
降下美好福泽,欣然享用祭祀
送乐有章,神麾其上
送神乐章有序,神灵旗帜飘扬

词语注释

玉帛(yù bó):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祭祀用的珍贵礼品
禋享(yīn xiǎng):祭祀时献上祭品
神麾(shén huī):神灵的旗帜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钟鼓余音缭绕于朱甍碧瓦之间,《仪坤庙乐章·送神》的雅乐正随着袅袅青烟升向天际。这首承载着盛唐气象的郊庙乐章,诞生于开元年间太常寺乐工的精研覃思,其文字虽简,却暗藏着一部微缩的礼乐史诗。

当玄宗亲祀仪坤庙的青铜礼器泛起幽光,太祝官手持玉帛吟诵此章时,每一个音节都沉淀着《周礼·春官》"以乐舞教国子"的古老传统。诗中"玉帛""金丝"的意象,恰是《礼记·郊特牲》"束帛加璧,尊德也"的具象化演绎,而"灵应有孚"四字,则暗合《周易·中孚》"信及豚鱼"的祭祀精髓。

乐工们以宫悬之乐演绎此章时,笙镛间流淌的不只是音符,更是武德贞观以来逐步完善的唐代雅乐体系。那"送乐有章"的仪式,实为《大唐开元礼》中"彻豆登歌"环节的艺术再现,而"神麾其上"的庄重结句,恰似《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序言所载"神人以和"的理想境界。

在檀香缭绕的祭坛前,这首乐章完成着从《诗经·颂》一脉相承的宗教叙事——它将青铜时代的虔敬,化作了开元盛世金声玉振的礼乐绝响。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的送神仪式,被诗人以金玉丝竹的意象编织成一幅庄严而灵动的画卷。"玉帛仪大,金丝奏广"二句,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盛赞其"以物象之贵显彰礼乐之隆盛",玉帛的温润与金丝的璀璨,既是祭祀仪仗的实写,更是对神灵尊崇的隐喻。那铺陈的玉器与飘扬的丝帛,在黄昏的光影里划出神圣的轨迹,仿佛天地间展开的庄严契约。

"灵应有孚,冥征不爽"的笃定语气,恰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以人神感通为情感枢纽"。诗人深信神灵必会应验承诺,这种确信并非空洞的宣言,而是通过"降彼休福,歆兹禋享"的互动得以具象化——当馨香升腾之际,福祉便如月光般温柔降临。闻一多曾在《神话与诗》中特别赏析此处的通感手法:"将嗅觉的禋香、视觉的福泽与听觉的乐章交融,构建出多维的祭祀空间。"

终章"送乐有章,神麾其上"最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评点道:"乐章二字双关,既是送神乐曲的收束,又暗喻仪式如完美乐章般和谐。"而"神麾"意象尤为精妙,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赞叹:"以旌旗飘动喻神灵远去,化虚为实的手法令超验体验具象可感。"那渐行渐远的旗影,承载着人神交汇时的余韵,在暮霭中划出若有若无的灵光。

整篇乐章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将宗教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庄严中见流动,肃穆中含温情。"每个意象都是精心设置的情感路标,引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光,触摸到唐人祭祀文化中那份既虔敬又诗意的独特脉搏。

点评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送神》以简净典重的笔法,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庄严图景。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灵应有孚,冥征不爽'八字,写尽祭祀精诚,非虚文可拟。金丝玉帛之盛,终归于神歆其德,此古人敬天法祖之真意也。"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礼乐考》中评点此篇云:"'送乐有章,神麾其上'二句尤妙,乐声渐远如神驾行空,化无形为有形,直得《楚辞·九歌》'灵连蜷兮既留'之遗韵。"其道出诗中通感手法的精微——以乐音飘逝摹写神灵远引,使肃穆的送神仪式顿生缥缈仙气。

文学史家郑振铎则从礼乐文化角度阐释(见《中国俗文学史》):"唐代郊庙乐章虽承袭古雅,然此篇'降彼休福,歆兹禋享'之句,已见唐人将世俗祈福观念融入国家祀典,庄严中透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气。"此论揭示出诗歌在庙堂文学外壳下,暗藏的生命意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