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

2025年07月05日

玉磬含香,金炉既馥。风驭泠泠,云坛肃肃。
杳归大象,霈流嘉福。俾宁万邦,无思不服。

佚名

译文

玉磬含香
玉磬中飘散着芬芳
金炉既馥
金炉里弥漫着浓郁香气
风驭泠泠
清风驾驭着悠扬乐音
云坛肃肃
云烟缭绕的祭坛庄严肃穆
杳归大象
幽远回归天地大道
霈流嘉福
如雨般降下美好福泽
俾宁万邦
使天下万国安宁
无思不服
无不心悦诚服

词语注释

玉磬(qìng):古代玉制打击乐器
馥(fù):香气浓烈
泠泠(líng líng):形容声音清越
杳(yǎo):深远幽暗
大象:指宇宙自然的本原
霈(pèi):雨盛貌,喻恩泽广布
俾(bǐ):使,让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道教被奉为国教,太清宫作为皇家祭祀老子的核心场所,其乐章创作承载着"以道化天下"的政治理想。《真和》乐章正是诞生于这般恢宏的历史图景中——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梦老子告以"吾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遂遣使于盩厔楼观山间掘得老子玉像,迎置兴庆宫,次年改元"天宝",并敕令两京及诸州兴建玄元皇帝庙。长安太清宫落成时,玄宗亲选《道德经》中"大音希声"与"冲气以为和"的哲学意境,命文士创制这套郊庙乐章。

乐章中"玉磬含香,金炉既馥"的器物书写,实为盛唐道教仪轨的缩影。据《唐会要》记载,太清宫祭祀需用"沉檀为案,紫纱为帐",而"风驭泠泠"暗合《云笈七签》所述"仙官驭风而至"的升真景象。末句"俾宁万邦"更折射出玄宗晚年试图通过宗教仪式达成"无为而治"的政治隐喻——正如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强调的"神道设教,天地之常经"。

这支凝结着盛唐气象的乐章,在肃穆的九宫声律间,完成了从宗教颂赞到帝国礼乐的升华。当清越的玉磬声响彻云坛时,我们仍能听见那个儒道交融的时代里,金石与香雾共同编织的永恒和鸣。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玉磬含香,金炉既馥"二句,通过玉磬、金炉的贵重器物意象,配合嗅觉上的"香""馥"描写,营造出祭祀场所的华美氛围。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玉金对举的物象选择,既体现太清宫作为皇家道观的崇高地位,又暗合道教'金玉为贵'的修炼思想。"

中段"风驭泠泠,云坛肃肃"运用通感手法,将风声的清脆("泠泠")与祭坛的肃穆("肃肃")交织。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盛赞此联:"'驭'字拟人化处理自然力量,使清风成为仪仗队,与庄重云坛形成动静相宜的立体画面,堪称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

"杳归大象,霈流嘉福"转入哲理升华,"大象"语出《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此处既指道家至高真理,又暗喻皇室威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代文学史》评点:"'杳'字表现玄妙难测的宇宙本体,'霈'字描绘福泽倾泻的磅礴气势,宗教体验与政治隐喻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结句"俾宁万邦,无思不服"回归祭祀主旨,化用《诗经》"自西自东,无思不服"的典故。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分析:"将道教斋醮仪式与治国理念结合,既符合李唐王朝'尊祖崇道'的国策,又展现出'以德服人'的儒家理想,体现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

全篇四十字中,空间上由器物到天地,时间上由当下至永恒,情感上由肃穆至恢弘。台湾学者李丰楙在《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中总结道:"此作以精炼的意象群构建神圣场域,用韵律化的语言完成宗教体验,堪称盛唐宫廷道教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太清宫乐章·真和》以简澹之笔勾勒仙家气象,玉磬金炉之工对尤见唐人法度。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风驭泠泠,云坛肃肃'八字,如闻钧天广乐,仙袂飘举处自生肃穆,此郊庙之音正格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盛赞其气象:"结句'俾宁万邦,无思不服'化用《诗经》'自西自东,无思不服'而更显雍容,真庙堂雅颂之遗响。王维《奉和圣制》诸篇,殆同此妙境。"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则从声韵角度析之:"'馥''肃''福''服'皆入声屋韵,如磬音相续,所谓'大音希声'者,正在此等炼字锻响间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