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

2025年07月05日

至矣丕构,烝哉太平。授牺膺箓,复禹继明。
草木仁化,凫鹥颂声。祀宗陈德,无愧斯诚。

佚名

译文

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
唐明皇祭祀圜丘的乐章。豫和
至矣丕构,烝哉太平
伟大的基业已达极致,啊,这繁荣的太平盛世
授牺膺箓,复禹继明
承受天命,肩负重任,继承大禹的圣明
草木仁化,凫鹥颂声
草木沐浴仁德而生长,野鸭鸥鸟也欢唱颂扬
祀宗陈德,无愧斯诚
祭祀祖先,彰显美德,这虔诚之心无愧天地

词语注释

丕构(pī gòu): 伟大的基业
烝哉(zhēng zāi): 赞叹词,相当于“啊”
膺箓(yīng lù): 承受天命
凫鹥(fú yī): 野鸭和鸥鸟,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地清和。玄宗李隆基立于大唐之巅,以"至矣丕构"四字道尽圜丘祭坛的巍峨壮丽——那不仅是土木之工,更是"烝哉太平"的盛世图腾。当《豫和》的雅乐在冬至日响彻长安南郊,青铜编钟震颤的每一声清响,都叠映着武德以来百年的山河重整。

史载玄宗亲祀圜丘凡十三次,每次必奏此章。"授牺膺箓"暗含深意,既取《河图》《洛书》祥瑞典故,又隐现张说等文臣以"圣人受命"为帝王谱写的天命叙事。而"复禹继明"之句,实为对贞观之治的隔代呼应,将太宗"如日照临"的治世理想,化作新朝雅乐中的金石遗韵。

细味"草木仁化"之语,可见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亲注《孝经》颁行天下的影子。彼时太常寺乐工排练此曲,宫商角徵羽间流淌的,正是帝王"德被草木"的儒家理想。那"凫鹥颂声"的意象,何尝不是《诗经·凫鹥》"公尸来燕来宁"的盛世回响?当祀官捧着苍璧跪拜昊天上帝时,乐章最后"无愧斯诚"的结句,已然超越仪式本身,成为整个盛唐的精神注脚。

赏析

这首《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以恢弘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祭祀天地的庄严场景,蕴含着对太平盛世的礼赞。开篇"至矣丕构,烝哉太平"二句,吴庚舜先生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道:"'至矣''烝哉'的叠用,形成咏叹调式的赞美,将祭祀建筑之伟岸与天下太平之气象熔铸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

诗中"授牺膺箓,复禹继明"的用典尤为精妙。傅璇琮先生指出:"伏羲受图、大禹嗣德的典故,既暗合玄宗泰山封禅的合法性,又以远古圣王为镜,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德政谱系"。草木与凫鹥的意象运用,恰如林庚先生所言:"'仁化''颂声'使自然物象成为政治清明的诗意注脚,飞禽水鸟的欢鸣实为《诗经》'呦呦鹿鸣'传统的唐音回响"。

末联"祀宗陈德,无愧斯诚"二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祭祀者以'无愧'自证,将宗教仪轨转化为道德自省,使外在的礼乐形式获得了内在的精神支点"。这种"天人互证的抒情策略",正是盛唐祭祀乐章区别于六朝庙堂文学的关键所在。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四言句式与祭祀乐章的庄重性质高度契合,'丕构-太平''仁化-颂声'的虚实对仗,在严整中见出流动的韵律"。而诗中所蕴的"诚敬"情感,钱志熙教授在《唐诗近体源流》中阐释为:"既是对天地神明的虔敬,更是对'开元之治'的自信,这种双重情感维度,使得仪式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诗词点评

《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以典雅的颂体笔法,展现开元盛世的礼乐气象。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篇:"'丕构''太平'四字,已括尽封禅本意。'草木仁化'句尤妙,以自然生机喻帝王德泽,不落窠臼。"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授牺膺箓,复禹继明'二句,用轩辕、夏禹典故而能出新意,将玄宗功业比于上古圣王,堂皇中见巧思。"

末联"祀宗陈德,无愧斯诚"八字,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赞叹:"结句如黄钟余响,既合祭祀乐章体例,又暗含自矜而不露,此等收束最是难能。"全篇庄重雍容处,正可见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庙堂文章功力。

按:此乐章传为张说奉敕所作,其辞采宏丽与《大唐封祀颂》一脉相承,体现盛唐正声的气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