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亚献终献

2025年07月05日

惟清惟肃,靡闻靡见。举备九成,俯终三献。
庆彰曼寿,胙彻嘉荐。瘗玉埋牲,礼神斯遍。

佚名

译文

惟清惟肃,靡闻靡见。
庄重而肃穆,无声也无影。
举备九成,俯终三献。
礼仪完备至九成,俯身完成三度献祭。
庆彰曼寿,胙彻嘉荐。
庆祝并彰显长寿福祉,祭肉撤下以表敬意。
瘗玉埋牲,礼神斯遍。
埋藏玉器和牺牲,敬神的礼仪至此周全。

词语注释

靡(mǐ):无,没有。
胙(zuò):祭祀用的肉。
瘗(yì):埋藏。
牲(shēng):祭祀用的牲畜。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亚献终献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唐开元年间(713-741),玄宗为追尊先祖李暠(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特设德明兴圣庙祭祀。此乐章属《旧唐书·音乐志》所载"亚献、终献"环节专用乐歌,折射出盛唐时期"礼乐复兴"的文化气象。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记载,太常卿韦绦奉敕制定祭祀乐章时,特别强调"清肃之音以通神明"。

礼仪场景

"亚献终献"作为祭祀核心环节,延续《周礼》"三献之礼"传统:

  1. 初献:由主祭者奠酒
  2. 亚献:助祭者续献(本乐章起始)
  3. 终献:完成祭礼("俯终三献"所指)

文学特征

  • 意象体系:构建"玉牲瘗埋"("瘗玉埋牲")的祭祀符号,源自《尔雅·释天》"祭地曰瘗埋"
  • 礼乐精神:通过"惟清惟肃"的重复强调,体现《礼记·乐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审美追求
  • 时空维度:"举备九成"暗合《尚书·益稷》"箫韶九成"的古典乐舞传统

政治寓意

玄宗时期通过重构祭祀乐章:

  1. 强化李唐与西凉李氏的血脉关联
  2. 实践《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的治国理念
  3. 展现"开元盛世"的礼制完备(《新唐书·礼乐志》载此时"五礼之仪始备")

注:诗中"庆彰曼寿"化用《诗经·鲁颂·閟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的祝祷传统,反映唐代将《诗经》雅颂精神融入当代祭祀文学的创作特征。

赏析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亚献终献赏析

此篇祭祀乐章以凝练的十六字构建出庄严深邃的礼乐空间,通过多重艺术手法展现周代祭祀文化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诗歌通史》评其"以真空写至诚",恰指出"惟清惟肃,靡闻靡见"的独特表现——祭祀者摒除视听杂念的极致虔诚,正构成最强烈的精神在场。

意象体系

  • 礼器意象群:"九成"(《周礼》注"九奏乃终")与"三献"(初献、亚献、终献)形成数字密码,暗合《礼记·祭统》"三献之礼,贵质而文"的记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指出,这种数字结构实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在礼制中的投射"。
  • 祭品意象:"瘗玉埋牲"的描写极具上古祭祀特色,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发现,殷墟甲骨文中即有"沉玉""埋牲"记载,此仪式行为构成"人神契约的物化见证"。

情感维度

  • 敬畏与希冀的交织:"庆彰曼寿"既是对神灵的祝祷,也暗含《诗经·楚茨》"孝孙有庆"的现世关怀。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认为,这种双重情感折射出"周人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
  • 动静相生的仪式感:前两句极写静穆,"举备""俯终"等动词突然打破沉寂,恰如《乐记》所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的节奏美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特别激赏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处理。

礼乐精神

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在《文物与礼乐》中强调,该诗本质是"以诗为仪的礼乐标本"。其中"胙彻嘉荐"的细节,实际包含着《仪礼·特性馈食礼》记载的复杂程序——祭品陈设与撤除的每个动作都是宇宙秩序的展演。这种将制度转化为诗性的能力,正是《诗经》"三颂"传统的嫡传。

当代学者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论断可作总结:"在看似程式化的祭祀辞令深处,跃动着先民对超越界的想象与对现世秩序的确认,这是中国礼乐文明最精微的密码。"该篇以最简净的文字负载最厚重的文化记忆,堪称"庙堂文学的活化石"。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肃穆之气溢于言表,'惟清惟肃'四字已摄全篇之魂。郊庙之制,贵在简净,此作得之。"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举备九成,俯终三献'二句,典重高华,深得《周颂》遗意。亚终之献,礼之极也,诗乃以不著一字尽之。"

  3. **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论其礼乐精神:
    "'瘗玉埋牲'非徒写仪,实寓幽玄之思。礼神之遍,正在声色俱寂处见天地鬼神之德。"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其艺术:
    "九成三献之数,曼寿嘉荐之辞,皆以密丽为骨;而'靡闻靡见'一语,忽开空明之境,此所谓'礼备乐和而神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