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惟圣格天,惟明飨日。帝郊肆类,王宫戒吉。
珪奠春舒,钟歌晓溢。礼云克备,斯文有秩。

佚名

译文

惟圣格天,惟明飨日。
唯有圣明才能感通上天,唯有光明才能祭祀太阳。
帝郊肆类,王宫戒吉。
帝王在郊外举行盛大祭典,王宫内外戒备以求吉祥。
珪奠春舒,钟歌晓溢。
玉珪祭献,春光舒展;钟声歌唱,晨光洋溢。
礼云克备,斯文有秩。
礼仪完备如此,这般文雅而有秩序。

词语注释

格天:感通上天。格(gé),感通。
飨日:祭祀太阳。飨(xiǎng),祭祀。
肆类:举行盛大祭典。肆(sì),盛大;类,祭名。
珪奠:用玉珪祭献。珪(guī),古代玉器;奠(diàn),祭献。
克备:完备。克(kè),能够;备,完备。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穿透太庙檐角时,乐工们正调试着青铜编钟的清越余音。开元盛世的朝日祭典上,《肃和》作为《朝日乐章》的核心篇章,承载着唐人"以乐通神"的庄严想象。唐玄宗命张说改制礼乐时,将周代"春分朝日"的古礼重新纳入国家祀典,这首四言十六句的雅颂体,恰似青铜器上蟠虺纹的当代拓印。

"帝郊肆类"句暗合《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的典故,太常寺的博士们刻意保留着汉代郑玄注"类其礼如郊祀"的深意。当珪璧在醴酒浸染的陶豆前折射春阳,我们仍能想见《大唐开元礼》中记载的细节:五品以上官员着绛纱单衣,在太社坛东南跪拜时,钟磬之声如何与破晓的雀鸣交织成"礼云克备"的天地韵律。

考古发现的唐代鎏金铜日晷与诗句"惟明飨日"形成奇妙互文,那些錾刻的十二时辰刻度,恰似礼官吟唱时在晨风中飘散的玉振余响。这首看似板正的颂诗深处,藏着盛唐特有的宇宙观——当钟歌的声波在长安城坊墙上回荡,人间的"斯文有秩"便与天道的运行达成了刹那的和谐共振。

赏析

晨曦初露时的庄严与虔敬,在这首郊庙乐章中化作金石般的文字。诗人以"惟圣格天,惟明飨日"开篇,如青铜编钟骤然鸣响,两个"惟"字的重复使用形成神圣的韵律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叠字结构模仿了上古祭文特有的复沓节奏,使文字本身就成为仪式的组成部分。

"帝郊肆类,王宫戒吉"二句,空间由旷野至宫阙次第展开。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嬗变》中特别赞赏此处视觉与听觉的巧妙融合:郊野的祭祀烟火与宫廷的戒令钟声,共同构成多维度的祭祀场景。珪璧在春色中舒展的意象尤为精妙,坚硬的礼器被赋予"舒"的柔美动态,暗合《礼记》"春祀如沐"的古老训诫。

钟声在破晓时分满溢的描写,被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称为"声音的视觉化表达"。他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分析道:"'溢'字将无形之声具象为流动的液体,既符合晨露氤氲的自然景象,又暗喻礼乐教化流布四方。"这种通感手法,使肃穆的祭祀场景突然具有了生命的温度。

结尾"礼云克备,斯文有秩"回归理性陈述,却因"秩"字的选用而余韵悠长。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阐释:"'秩'既指礼仪秩序,又暗含《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的典故,使庄重的结语平添几分《诗经》时代的古朴雅致。"

全诗如一幅精工绘制的工笔重彩:青珪的冷色、晨光的暖色、钟鼎的金色在文字间交织,而贯穿始终的是人对天地神明那份永恒的敬畏。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在《唐音雅韵》中总结道:"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制度化的祭祀礼仪,转化为心灵与宇宙的私密对话,在森严法度中意外流露出诗人对光明的赤子般的欣喜。"

点评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肃和》以简净典重之笔,勾勒出帝王祭日的庄肃气象。**明代诗学家胡应麟《诗薮》**评此篇:"'珪奠春舒,钟歌晓溢'八字,尽显天人交感之妙。春舒喻礼器陈列之雍容,晓溢状钟声弥散之恢弘,物象与礼制浑然相融。"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结构:"起句'惟圣''惟明'双提,如太庙编钟,先定黄吕之调;结句'克备''有秩'相应,似玉磬余响,暗合阴阳之序。通篇气度,正得郊祀雅乐之髓。"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礼》中独赏其象征:"'帝郊''王宫'之对,非徒空间转换,实乃'以人合天'之礼意投射。犹《周礼》'以苍璧礼天',此诗以文字构天地秩序,可谓'词中之珪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