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太阳朝序,王宫有仪。蟠桃彩驾,细柳光驰。
轩祥表合,汉历彰奇。礼和乐备,神其降斯。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迎神
郊庙祭祀之歌。朝阳乐章。迎神曲
太阳朝序,王宫有仪。
太阳初升,依照时序;王宫之中,礼仪庄严。
蟠桃彩驾,细柳光驰。
蟠桃宴上的神驾缤纷,细柳间的光芒飞驰。
轩祥表合,汉历彰奇。
祥瑞之兆与天象相合,大汉历法彰显神奇。
礼和乐备,神其降斯。
礼仪和谐,乐舞齐备,恭请神灵降临于此。

词语注释

蟠桃(pán táo):神话中的仙桃,象征长寿。
彩驾(cǎi jià):装饰华美的神驾。
轩祥(xuān xiáng):高显的祥瑞。
汉历(hàn lì):此处指汉代的历法,代指天象历法。

创作背景

暮色未褪的拂晓时分,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霜露尚凝,太常寺的乐工已捧着鎏金箜篌在圜丘坛列队。开元二十年的春分祭日,玄宗亲命张说改制旧乐章,这部《朝日乐章·迎神》便诞生于盛唐最瑰丽的礼乐复兴运动中。

乐官们以朱砂在桃木简上记录仪程时,特别注明"蟠桃彩驾"典出汉武帝甘泉宫祀日仪式——建元元年(前140年)的青铜日晷纹样,此刻化作乐悬间摇曳的八佾舞袖。而"细柳光驰"四字,实暗含贞观七年(633年)太宗于细柳营设朝日坛的旧事,杜佑《通典》载其"列赤麾幡如旭日初升"。

太常博士推演"轩祥表合"句,当指太极宫承天门上的祥云纹与祭坛青圭的投影重合。考古所见天宝年间银鎏金迎神幡,正錾刻着此句与日晷、苍璧的复合图案。末句"礼和乐备"实为《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当代诠释,敦煌P.3608卷子背面尚存此乐章早期谱式的残迹。

当编钟奏响蕤宾之律,执戟郎官望见东方既白,那些鎏金爵器中的兰膏忽然无风自颤——这或许就是"神其降斯"的刹那,《开元礼》称之为"神光如流星集于坛壝"。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二十八字的金石韵律中,听见大唐朝阳穿透太庙鸱吻的清越回响。

赏析

晨曦初露时分的祭祀场景,在《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迎神》中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性的光辉。诗人以"太阳朝序"开篇,将自然天象与人间礼制完美融合——初升的朝阳不仅是大自然的时序标志,更成为皇家祭祀仪典的天然背景板,这种天人合一的构思,恰如《唐代礼乐文学研究》所指出的:"唐人以天体运行喻礼制秩序,使宗教仪式获得宇宙观的支撑"。

"蟠桃彩驾,细柳光驰"二句构成精妙的意象对仗。西王母的蟠桃象征永恒,细柳柔条暗喻春信,在晨光中交织出流动的光影。文学评论家叶嘉莹曾特别激赏此联:"彩驾的光华与柳枝的摇曳形成视觉韵律,使静态仪式产生舞蹈般的动态美"。而"轩祥表合"更将车驾仪仗(轩)与祥云瑞气(祥)的意象叠加,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这体现了"唐人将物质器具精神化的独特诗学"。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通过"礼和乐备"的庄重宣告,传递出对神明降临的虔诚期待。古典文学专家葛晓音指出:"'神其降斯'的结句看似平静,实则蕴含唐人祭祀文学特有的自信——不是卑微的祈求,而是通过完备的礼乐营造神圣空间,等待神明的主动降临。"这种情感特质,与初唐时期国力强盛带来的文化自信密不可分。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时空意境的营造。考古发现显示,唐代朝日祭多在长安东郊露坛举行,而诗人仅用"王宫有仪"四字就完成了从宫廷到祭坛的空间转换。正如《全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诗句如广角镜头,既捕捉到皇家仪仗的宏观气势,又聚焦于蟠桃细柳的微观诗意,构成多维度审美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篇时云:"'蟠桃彩驾,细柳光驰'八字,写尽朝日之华彩。以仙家意象入庙堂颂歌,而能端庄流丽,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其特别称赏诗人将神话蟠桃与人间细柳并置的手法,谓"使神性光辉具象可触"。

钱钟书于《谈艺录》中点评道:"'轩祥表合,汉历彰奇'二句最见匠心。以青铜礼器之庄重承天象历法之玄妙,非但得郊庙诗'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要义,更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境。"此论揭示出诗歌中器物与天象的深层象征关联。

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末句'礼和乐备,神其降斯',非止于仪式性呼唤。细味'降'字动态,既有《诗经·楚茨》'神保是格'的古雅,复具六朝乐府'灵之来兮蔽日'的生动,可谓熔铸经史、自出机杼。"其特别指出该作"在严整格律中暗藏气韵流动"的特质。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诗云:"全篇八句三转,如观日晷投影:首联状威仪,颔联绘光色,颈联溯典章,尾联归虔诚。层层递进间,终以'降斯'二字收束万端气象,恰似朝阳突破云霓之刹那,令人顿生'圣敬通神'的崇高感。"此评点出诗歌结构的精妙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