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未褪的拂晓时分,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霜露尚凝,太常寺的乐工已捧着鎏金箜篌在圜丘坛列队。开元二十年的春分祭日,玄宗亲命张说改制旧乐章,这部《朝日乐章·迎神》便诞生于盛唐最瑰丽的礼乐复兴运动中。
乐官们以朱砂在桃木简上记录仪程时,特别注明"蟠桃彩驾"典出汉武帝甘泉宫祀日仪式——建元元年(前140年)的青铜日晷纹样,此刻化作乐悬间摇曳的八佾舞袖。而"细柳光驰"四字,实暗含贞观七年(633年)太宗于细柳营设朝日坛的旧事,杜佑《通典》载其"列赤麾幡如旭日初升"。
太常博士推演"轩祥表合"句,当指太极宫承天门上的祥云纹与祭坛青圭的投影重合。考古所见天宝年间银鎏金迎神幡,正錾刻着此句与日晷、苍璧的复合图案。末句"礼和乐备"实为《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当代诠释,敦煌P.3608卷子背面尚存此乐章早期谱式的残迹。
当编钟奏响蕤宾之律,执戟郎官望见东方既白,那些鎏金爵器中的兰膏忽然无风自颤——这或许就是"神其降斯"的刹那,《开元礼》称之为"神光如流星集于坛壝"。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二十八字的金石韵律中,听见大唐朝阳穿透太庙鸱吻的清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