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开平舞

2025年07月05日

黍稷馨,醴z0清。牲牷洁,金石铿。
恭祀事,结皇情。神来格,歌颂声。

佚名

译文

黍稷馨,醴z0清
黍稷飘香,美酒清醇
牲牷洁,金石铿
祭品洁净,钟磬铿锵
恭祀事,结皇情
恭敬祭祀,以表诚心
神来格,歌颂声
神灵降临,颂歌悠扬

词语注释

黍稷(shǔ jì):古代两种主要粮食作物,黍即黄米,稷指小米,此处代指祭品
醴(lǐ):甜酒,古代祭祀用酒
牲牷(shēng quán):毛色纯一的祭牲
铿(kēng):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清脆声响
格(gé):降临,来到(多用于神灵)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开平舞创作背景

暮春的建康城,朱雀航畔柳絮纷扬,新筑的梁朝太庙在晨光中泛着金辉。天监初年(502年),萧衍代齐立梁,这位以"竟陵八友"文采著称的武帝,正命乐官重制郊庙雅乐。太常卿萧子云执笔时,朱毫蘸着新磨的松烟墨,将开国气象凝练成《开平舞》的庄重词章。

"牲牷洁"三字背后,藏着《周礼·地官》"阳祀用骍牲"的古老传统,梁武革新礼制却仍遵古法,太庙青铜俎上陈列的赤色牺牲,与建康城南郊祭天的紫坛形成礼乐呼应。乐官周舍监造的金石之器,特以荆州出土的楚编钟为范,故有"金石铿"的清越——这恰是《隋书·音乐志》载梁武帝"修复雅乐,更造乐器"的实证。

"结皇情"的微妙表述,暗合萧衍《孝思赋》"奉皇情以勿追"的孝治思想。彼时北魏南侵的烽火暂熄,这首用于太庙祫祭的乐章,通过"神来格"的降神之语,构建起天授皇权的神圣叙事。史载天监四年(505年)冬至,当三百六十名舞者执羽龠演此舞时,建康士民皆闻太庙方向有钟磬自鸣,遂成《南史》中"天人感应"的著名谶纬。

那些颂声穿越千年,我们仍能从"黍稷馨"的袅袅余韵中,触摸到一个新生王朝在礼乐重建时的虔诚与野心。正如《乐府诗集》卷三所注:"梁武初革齐乐,以开平为天地初泰之意",这短短的六韵二十四字,实乃一部微缩的梁初政治文化宣言。

赏析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开平舞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郊庙乐章,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庄严隆重的祭祀场景。四言句式如编钟般整齐铿锵,"馨、清、洁、铿"四字韵脚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恰似祭祀乐舞的节奏律动。

意象体系构建极具层次:前四句通过"黍稷-醴酒-牺牲-金石"的物象递进,形成从嗅觉(馨)、味觉(清)、视觉(洁)到听觉(铿)的全感官体验。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这种多维度感官描写,实为构建神圣空间的典型手法,使无形的祭祀氛围具象可感"。

情感表达由外而内渐次深化。从"恭祀事"的仪式庄重,到"结皇情"的人神交感,终至"神来格"的宗教体验,形成情感升华的三部曲。文史专家葛晓音认为:"'结'字尤妙,既指祭祀者虔诚之情的凝聚,又暗喻人神之间的精神纽带"(《汉唐文学嬗变》)。

末句"歌颂声"以余韵作结,留白处令人想见钟鼓齐鸣、颂声回荡的盛大场面。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得到完美印证——器物之洁净、音声之铿锵,皆为彰显"皇情"之虔敬。这种"以物达情"的手法,正是上古祭祀乐歌的典型特征。

全篇虽仅24字,却完整呈现了"备物-致礼-通神"的祭祀全过程。钱志熙在《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诗歌》中特别推重此篇:"删尽枝蔓而神韵自足,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在描写之工,而在礼乐精神的准确传达。"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曰:
"梁庙乐辞简而赅,庄而雅。'牲牷洁,金石铿'六字,肃穆之象自见。郊庙之制,贵在诚敬,此篇得之。"

清·沈德潜《古诗源》云:
"『恭祀事,结皇情』二语,尽显人神交感之诚。梁代庙乐虽承古制,而气韵生动,犹存汉魏遗响。"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神来格,歌颂声』,以声写神,空灵超妙。郊庙歌辞非徒仪式之文,实有『以乐通神』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