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其降无从,其往无踪。黍稷非馨,有感必通。
赫奕令德,仿佛睟容。再拜慌忽,遐想昊穹。

佚名

译文

其降无从,其往无踪
神灵降临无迹可寻,离去也无影无踪
黍稷非馨,有感必通
并非黍稷的香气能打动神灵,只要诚心感应必能相通
赫奕令德,仿佛睟容
光辉的美德显赫,仿佛能瞥见那庄严的容颜
再拜慌忽,遐想昊穹
再三叩拜心意恍惚,遥想那浩瀚的苍穹

词语注释

赫奕(hè yì):显赫盛大
睟容(suì róng):庄重威严的容貌
昊穹(hào qióng):浩瀚的天空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建康城的宫阙浸染在梁武帝萧衍时代的余晖里。太庙的青铜彝器泛着幽光,《送神》之乐在编钟与玉磬的和鸣中缓缓升起——这并非寻常的祭祀残章,而是南朝雅乐复兴运动凝结的露珠。

梁武帝以"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周礼为蓝本重构礼乐体系时,将《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思注入乐章。首句"其降无从,其往无踪"暗合《礼记·郊特牲》"鬼神无形无声"的记载,却以飘渺笔触勾勒出神灵倏忽的轨迹。太乐令何承天考订的雅乐律吕在此化作音声的云雾,使"黍稷非馨"的典故(《尚书·君陈》)在香火之外,开辟出"有感必通"的心灵祭坛。

乐官们峨冠博带,在"赫奕令德"的颂唱中仿佛看见先王"睟容"(《孟子·尽心上》注"清明之貌")。当"再拜慌忽"的舞队俯身如波,那些缀满朱砂的漆瑟弦柱正震颤着武帝《钟律纬》中的律数。最终所有声息归于"昊穹"——这个取自汉《郊祀歌》的意象,此刻承载着南朝士人对天道既敬畏又向往的复杂心绪,如同太庙飞檐上悬着的铜铃,在历史的风里留下袅袅余音。

赏析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送神赏析

这首祭祀乐歌以空灵笔法勾勒出神祇的缥缈形迹,通过"无从""无踪"的否定式表达,构建出超越物质世界的崇高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点道:"双否定句式形成神圣距离,'非馨'二字更将祭祀本质从物质供品提升到精神感应层面"。

"黍稷非馨,有感必通"八字蕴含深刻哲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学研究》中指出:"诗人突破《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传统表述,强调精神感应的双向性——既否定物质祭品的决定性,又肯定虔诚之心的必通性,构成祭祀美学的重要突破"。

下阕转入神人交融的迷离境界,"赫奕令德"与"仿佛睟容"形成光影交错的视觉意象。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赫奕'之光明与'仿佛'之朦胧相映成趣,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诗人用虚实相生的笔法捕捉不可触及的神明影像"。

结句"再拜慌忽,遐想昊穹"展现祭祀者的心理轨迹。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汉唐文学嬗变》中分析:"'慌忽'状态精准呈现宗教体验中的意识模糊性,从具体仪式跃升至宇宙遐思,完成从有限空间到无限苍穹的精神飞升,与屈原《九歌》的'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异曲同工"。

全诗通过"降-往-感-容-拜-想"的动作链条,构建起人神交流的完整仪式空间。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认为:"六组意象形成三组辩证关系:神降的无形与德行的显赫、祭品的物质局限与精神感应的必然、具象跪拜动作与抽象宇宙遐想,在矛盾统一中达成祭祀文学的最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其降无从,其往无踪』八字,写神灵之妙,不着痕迹,直抵《楚辞·九歌》境界。后四句『黍稷非馨,有感必通』,化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而更进一层,谓祭祀之诚不在物而在心,此六朝人精微处。"

钱钟书《谈艺录》论:
"梁代郊庙歌辞多匠气,独此篇以空灵胜。『赫奕令德,仿佛睟容』二句,虚写神德而不泥形貌,与谢庄《月赋》『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同一机杼,皆以气象传神。"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云:
"末句『再拜慌忽,遐想昊穹』最见张力,『慌忽』状祭祀者诚惶诚恐之态,『昊穹』拓无限苍茫之境,一收一放间,将人神交感之刹那凝为永恒,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注:
"此篇突破庙堂文学窠臼,以《诗经》雅颂之体融魏晋玄理。『黍稷非馨』二句尤具哲学意味,暗合『得意忘象』之旨,反映梁代儒道思想交融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