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建康城的宫阙浸染在梁武帝萧衍时代的余晖里。太庙的青铜彝器泛着幽光,《送神》之乐在编钟与玉磬的和鸣中缓缓升起——这并非寻常的祭祀残章,而是南朝雅乐复兴运动凝结的露珠。
梁武帝以"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周礼为蓝本重构礼乐体系时,将《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思注入乐章。首句"其降无从,其往无踪"暗合《礼记·郊特牲》"鬼神无形无声"的记载,却以飘渺笔触勾勒出神灵倏忽的轨迹。太乐令何承天考订的雅乐律吕在此化作音声的云雾,使"黍稷非馨"的典故(《尚书·君陈》)在香火之外,开辟出"有感必通"的心灵祭坛。
乐官们峨冠博带,在"赫奕令德"的颂唱中仿佛看见先王"睟容"(《孟子·尽心上》注"清明之貌")。当"再拜慌忽"的舞队俯身如波,那些缀满朱砂的漆瑟弦柱正震颤着武帝《钟律纬》中的律数。最终所有声息归于"昊穹"——这个取自汉《郊祀歌》的意象,此刻承载着南朝士人对天道既敬畏又向往的复杂心绪,如同太庙飞檐上悬着的铜铃,在历史的风里留下袅袅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