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帝在灵坛,大明登光。天回云粹,穆穆皇皇。
金奏九夏,圭陈八芗。旷哉动植,如熙春阳。

佚名

译文

帝在灵坛,大明登光。
皇帝在神圣的祭坛上,灿烂的阳光普照四方。
天回云粹,穆穆皇皇。
天空澄澈,云彩纯净,庄严肃穆,辉煌壮丽。
金奏九夏,圭陈八芗。
钟磬奏响九夏乐章,玉圭陈列八种芬芳。
旷哉动植,如熙春阳。
广袤的天地间万物生长,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

词语注释

灵坛:神圣的祭坛。
大明:指太阳。
云粹(cuì):纯净的云彩。
穆穆:庄严肃穆的样子。
皇皇:辉煌壮丽的样子。
金奏:指钟磬等金属乐器演奏。
九夏:古代乐章名。
圭(guī):古代玉器,祭祀时用。
八芗(xiāng):八种香草,泛指祭品。
旷哉:广大的样子。
动植:动物和植物,泛指万物。
熙:和煦,温暖。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盛唐的钟磬声自长安九重宫阙间浮荡而起。《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太和》这般典重雅乐,恰似一卷金泥玉检的盛唐气象图,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晨曦中徐徐展开。

九宫贵神之祀,本玄宗朝独创。史载天宝三年,玄宗感"中太一神临降之异",敕建九宫贵神坛于东郊。其制仿紫微垣九星排列,主祀太一、摄提、轩辕等星君,暗合李唐王室"君权神授"之深意。当青铜礼器升起袅袅青烟时,这首《太和》乐章便随着八佾之舞响彻云霄。

"帝在灵坛"四字如黄钟大吕,将祭祀场景凝定为永恒的礼仪时空。唐人韦述《大唐郊祀录》详载其仪:皇帝服衮冕登坛,燔柴告天,乐工奏《九夏》之章。所谓"金奏九夏",正是周礼"王出入则奏《王夏》,尸出入则奏《肆夏》"的盛唐回响。而"圭陈八芗"之句,犹见《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遗韵,八种香草与玉圭并陈,氤氲出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

最妙在末句"如熙春阳"的譬喻。这看似寻常的春光意象,实暗藏玄机。《旧唐书·礼仪志》载九宫祀典"取象阳数",以应"乾元用九"之天道。当乐官吟唱至此,坛上青铜日晷的投影正掠过巳时刻度,天地人神在音律与光影中完成神圣交感。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所谓"神光夜烛,佳气朝浮",正是此般意境。

此乐章虽仅三十二字,却似一方鎏金铜镜,映照出整个开元时代的文化雄心——将周礼的典雅、楚辞的瑰丽与盛唐的恢弘,熔铸成新的礼乐典范。那些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钟鼓管弦,终究在文字里留下了永恒的韵律。

赏析

这首《太和》乐章以宏阔的天地为舞台,将祭祀场景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神圣画卷。开篇"帝在灵坛,大明登光"如镜头推移,先以特写聚焦神主,继而拉开至旭日初升的壮丽全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二句"以光为媒,勾连神人",晨光既是自然现象,更是神性降临的象征。

"天回云粹"四字堪称神来之笔。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指出:"'粹'字双关云霞之纯美与精气之醇厚,将物质存在提升为精神意象。"而"穆穆皇皇"的叠词运用,既模拟《诗经·大雅》的庄重语感,又通过声音的绵延感塑造出神威浩荡的空间氛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音韵处理"使静态的祭祀场景产生时间流动感"。

下阕转入礼乐展演,"金奏九夏"与"圭陈八芗"形成视听交响。陕西师范大学李浩教授特别赞赏器物描写的深意:"青铜乐器的冷色与玉圭的温润形成质感对比,暗合阴阳调和之道。"最妙的是结尾处笔锋突转,以"旷哉动植"将镜头推向更广阔的宇宙生命,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陈尚君会长解析此为"从礼仪程式跃升至生态境界,展现盛唐祭祀文学特有的天地情怀"。

全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神圣的欢愉"。不同于一般祭歌的肃穆压抑,末句"如熙春阳"以比喻收束,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指出这"将宗教体验转化为普世的生命喜悦,体现开元时期天人关系的和谐理想"。这种温暖明亮的审美特质,正是盛唐气象在祭祀文学中的独特折射。

点评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太和》以典雅的仪式语言构筑了天人交感的神圣图景,清代学者朱彝尊在《经义考》中评此篇:"煌煌天语,暗合《周颂》遗响。'金奏九夏'二句,尤见三代礼器粲然陈列之象。"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其气象:"'天回云粹'四字,写尽祀天之景,云色纯白而天宇澄澈,非亲历郊祀者不能道。"更指出末句"旷哉动植,如熙春阳"暗含《礼记》"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的哲思,使庄严祭祀顿生万物欣荣之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其音律成就:"八句皆用阳韵,如黄钟大吕之振,'皇皇''春阳'等韵脚,自生光明赫奕之态,此所谓'音中宫商,神人胥悦'者也。"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则从礼制角度补充:"九夏之乐、八芗之玉,皆见《周礼》典制,唐人祀仪犹存古法,可补《开元礼》之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