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盛唐的钟磬声自长安九重宫阙间浮荡而起。《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太和》这般典重雅乐,恰似一卷金泥玉检的盛唐气象图,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晨曦中徐徐展开。
九宫贵神之祀,本玄宗朝独创。史载天宝三年,玄宗感"中太一神临降之异",敕建九宫贵神坛于东郊。其制仿紫微垣九星排列,主祀太一、摄提、轩辕等星君,暗合李唐王室"君权神授"之深意。当青铜礼器升起袅袅青烟时,这首《太和》乐章便随着八佾之舞响彻云霄。
"帝在灵坛"四字如黄钟大吕,将祭祀场景凝定为永恒的礼仪时空。唐人韦述《大唐郊祀录》详载其仪:皇帝服衮冕登坛,燔柴告天,乐工奏《九夏》之章。所谓"金奏九夏",正是周礼"王出入则奏《王夏》,尸出入则奏《肆夏》"的盛唐回响。而"圭陈八芗"之句,犹见《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遗韵,八种香草与玉圭并陈,氤氲出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
最妙在末句"如熙春阳"的譬喻。这看似寻常的春光意象,实暗藏玄机。《旧唐书·礼仪志》载九宫祀典"取象阳数",以应"乾元用九"之天道。当乐官吟唱至此,坛上青铜日晷的投影正掠过巳时刻度,天地人神在音律与光影中完成神圣交感。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所谓"神光夜烛,佳气朝浮",正是此般意境。
此乐章虽仅三十二字,却似一方鎏金铜镜,映照出整个开元时代的文化雄心——将周礼的典雅、楚辞的瑰丽与盛唐的恢弘,熔铸成新的礼乐典范。那些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钟鼓管弦,终究在文字里留下了永恒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