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俎豆有践,黄流在尊。九宫之祀,三代莫存。
乐变六宫,坛开八门。圣皇昭对,祐我黎元。

佚名

译文

俎豆有践,黄流在尊
祭器整齐排列,美酒盛满金樽
九宫之祀,三代莫存
祭祀九宫贵神的礼仪,夏商周三代都未曾留存
乐变六宫,坛开八门
乐曲响彻六宫,祭坛打开八门
圣皇昭对,祐我黎元
圣明的皇帝虔诚对答,保佑我天下百姓

词语注释

俎豆(zǔ dòu):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黄流:指祭祀用的美酒,因用郁金草染成黄色而得名
六宫:本指皇后寝宫,此处指天地四方
黎元:百姓,民众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长安城头,九重宫阙的檐角正挑着最后一缕晚霞。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气象,在张说笔下化作《雍和》乐章时,恰是玄宗皇帝重定祀典的辉煌年月。

一、九宫贵神祀典的兴起

《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敕建九宫贵神坛,位列昊天上帝之次。此祀融合三代遗风与谶纬之学——"俎豆有践"的青铜礼器,承载着《周礼》"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古意;而"九宫"之名,则源自汉代《易纬》的太一行九宫学说。当"黄流在尊"的秬鬯酒香氤氲祭坛时,实则是将《诗经·大雅》"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周王祭祀,化作了盛唐的国家仪式。

二、乐章中的宇宙图景

"乐变六宫"暗合《礼记·乐记》"六变而致天神"的礼制,太常寺的雅乐在八门祭坛间流转。敦煌写本P.4022《唐会要》残卷显示,九宫坛"三尺四阶,上依方位施九室",恰似将洛书九数投射于大地。张说以"圣皇昭对"的笔触,将玄宗比肩三代圣王,而"祐我黎元"的祈愿里,藏着天宝三载(744年)那道《亲祭九宫坛大赦天下制》中"风雨咸若,稼穑用成"的农耕期许。

三、盛唐气象的礼乐投影

《新唐书·礼乐志》称此乐章属"中祀",却用着"牲用太牢"的上祀规格。这种超越常制的狂热,恰是开元晚期神秘主义思潮的缩影——当"三代莫存"的叹息撞上李隆基笃信的道教谶言,《雍和》便成了盛唐在《霓裳羽衣曲》外,另一重天人对话的密码。安史之乱前的最后一个冬至,九宫坛上的玉磬声里,回荡着一个帝国对永恒秩序的想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中的佳作,以简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祀九宫贵神的庄严场景。诗中"俎豆有践,黄流在尊"二句,通过祭器与酒醴的具象描写,营造出肃穆的祭祀氛围。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特别指出,此联"以物象见礼制",展现了唐代祭祀"器以藏礼"的文化传统。

"九宫之祀,三代莫存"一句暗含深意。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分析道:"此非谓三代无祀,实言唐制之隆越古制"。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既凸显了当下祭祀的独特性,又暗含对当朝礼乐建设的颂扬。

下阕"乐变六宫,坛开八门"运用数字对仗,形成强烈的仪式感。音乐在六宫间流转变化,祭坛八门次第开启,这种动态描写令人如临其境。现代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盛赞此联:"以简驭繁,数字中见天地,诚庙堂乐章之典范"。

末联"圣皇昭对,祐我黎元"升华主题,将神圣祭祀与民生福祉相联系。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全唐诗补编》的注释中提到:"唐代祭祀文学多强调'神人以和',此诗结句正体现这种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诗人巧妙地将帝王、神灵与百姓置于同一叙事空间,使庄严的祭祀活动最终落脚于对苍生的庇佑。

全诗虽仅八句,却完整呈现了祭祀场景、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三个维度。语言上继承《诗经》雅颂传统,措辞典重而不失灵动,堪称唐代礼乐文学的典范之作。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唐之郊庙歌辞,往往于规矩中见气象,此篇尤得中和之美。"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此章以简穆之笔写庄严之祀,'俎豆有践'四字便见礼器森然,'黄流在尊'更觉酒醴馨香透纸。九宫之祀本属古奥题材,诗人却以'三代莫存'轻轻点破时空浩渺,使典制之文顿生苍茫之感。"

沈德潜《说诗晬语》
"'乐变六宫,坛开八门'二句最得郊庙乐章精髓,音律意象俱臻妙境。六宫之乐变而不乱,八门之坛开而有序,非深通礼乐者不能道。末联'圣皇昭对'直贯天人,'祐我黎元'复归人世,一收一放间尽显庙堂气象。"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全篇章法谨严如祭器陈列,'俎豆''黄流'实写,'九宫''三代'虚接,虚实相生处正见匠心。后四句转韵尤妙,'六宫''八门'对仗精工却不露斧凿痕,盖郊庙之作贵在庄重中寓流动之致,此篇得之矣。"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诗中'三代莫存'四字最耐寻味,表面言古礼湮灭,实则暗含'礼失求诸野'之思。郊庙歌辞本宜板重,此作偏于'坛开八门'处见疏朗,'祐我黎元'处见温度,可谓以金石之笔写云烟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