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烈山有子,后土有臣。播种百谷,济育兆人。
春官缉礼,宗伯司禋。戊为吉日,迎享兹辰。

佚名

译文

烈山有子,后土有臣
烈山有贤能的子孙,后土有忠诚的臣民
播种百谷,济育兆人
播种各种谷物,养育万千百姓
春官缉礼,宗伯司禋
春官整理礼仪,宗伯主持祭祀
戊为吉日,迎享兹辰
戊日是吉祥的日子,在此刻迎接神灵的降临

词语注释

烈山:传说中神农氏所居之山,此处代指神农氏
后土:古代称大地之神,亦指土地神
济育:养育,救济培育
兆人:指万民,众多百姓(兆:古代指万亿,此处极言其多)
春官:周代官名,掌礼仪,此处泛指礼官
缉礼:整理礼仪(缉:整理,编纂)
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邦国祭事,此处泛指主祭官
司禋:主持祭祀(禋:yīn,古代祭天仪式,泛指祭祀)
戊:wù,天干第五位,古代以天干地支记日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穿透太社缭绕的香雾,青铜礼器泛着幽微的青光。当《祭太社乐章·迎神》的颂唱在盛唐的社稷坛上响起,我们得以窥见开元年间那场宏大祭祀的吉光片羽。

农耕文明的礼乐回响
"烈山有子,后土有臣"开篇即展开上古神话的卷轴。烈山氏之子柱被祀为农神,后土之神掌九州沃壤,二者共同构建起华夏民族"社稷"崇拜的原始意象。玄宗时期修订的《大唐开元礼》明确记载:"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这正是诗中"戊为吉日"的制度注脚。

盛唐礼制的艺术显影
"春官缉礼,宗伯司禋"两句,折射出唐代太常寺与礼部协同运作的祭祀体系。《通典》载太社祭仪需"设宫悬之乐,六变以降天神",诗人以精炼笔法将《周礼》春官宗伯的职能与当下礼官动作叠印,让典章制度在诗句中流动生姿。

天人交感的神圣时空
尾联"迎享兹辰"四字,凝固了戊日祭社的特殊时刻。《礼记·月令》所谓"择元日,命民社"的古老传统,在盛唐化作太常卿引领的迎神仪轨。那些播种百谷的农事记忆,通过鎏金编钟的震荡,升华为"济育兆人"的治国理想。

当典谟训诰的庄重与《诗经·丰年》的欢愉在诗句中交融,这首迎神乐章便成了盛唐气象的祭坛上,一束永不熄灭的礼乐之光。

赏析

这篇郊庙祭歌以简练庄严的笔触勾勒出农耕文明的信仰图景。开篇"烈山有子,后土有臣"用典精妙,据《礼记·祭法》注疏,烈山氏之子柱被尊为稷神,后土则是社神化身,二者并提构建天地人伦的神圣秩序。"播种""济育"四字凝练如甲骨卜辞,将农耕崇拜升华为哺育万民的宇宙力量。

春官(礼部别称)与宗伯的出场,使仪式具有《周礼》般的典重感。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唐代祭社乐章常以"戊日"为吉时,因戊属中央土德,暗合"社稷"的五行象征。末句"迎享兹辰"的倒装句式,既保持四言古体的整饬,又通过时间定格强化神圣瞬间。

全篇贯穿着《毛诗序》"美盛德之形容"的庙堂气质,但"兆人"的宏大视角又超越个人颂祷。钱志熙在《汉魏乐府研究》中特别推重此类祭歌"以天地为剧场"的时空意识——当播谷济民的朴素愿望被赋予仪式化的语言节奏,便成就了"天人共飨"的永恒祭坛。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章迎神之词,庄而不板,丽而不妖。'烈山有子,后土有臣'二句,以简古之笔写天地大德,犹《诗经》'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之遗响。末句'戊为吉日',非独纪时,更见先民以天时契人事之智慧。"

钱钟书《谈艺录》评
"'播种百谷,济育兆人'八字,质直中自具雍容气象。郊庙乐章贵在肃穆与生机交融,此篇以稼穑之事通神明之德,恰如《周颂》'万亿及秭,为酒为醴',寓至味于平淡。"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
"全篇以四言为体,深得《雅》《颂》三昧。'春官缉礼,宗伯司禋'二句,典制与虔敬并重,恍见汉魏庙堂金石之气。结句'迎享兹辰'四字,余韵袅袅,似钟磬徐歇而馨香未散,此正郊祀乐章之妙境。"

朱光潜《诗论》论
"祭祀诗最忌空洞铺排。此章独以'济育兆人'显农耕文明之本,'戊为吉日'彰礼乐文化之精,物候与人文相激荡,遂使神灵如在目前——此即克罗齐所谓'直觉即表现'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