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卫国的淇水泛着粼粼波光。据《毛诗正义》载,此诗作于卫宣公十八年(前701年),暗藏着一则令人扼腕的宫廷悲剧。宣公夺媳杀子的暴行,在《左传·桓公十六年》中有冰冷记载:"使盗待诸莘,将杀之",而诗中"泛泛其逝"的舟影,恰似公子伋与寿二子赴死时的最后剪影。
司马迁在《史记·卫世家》中详述了这个充满古希腊悲剧色彩的故事:寿为救兄长伋,盗其白旄先赴死地;伋发现后追及,终同死于乱刀之下。诗中重复咏叹的"愿言思子",或许是民间歌者目睹双舟并行时,对这对兄弟"中心养养"(忧思动荡)的深情注脚。
那"不瑕有害"的祈祷,在历史尘埃中显得尤为苍凉。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此诗"语似轻而意实重",看似平静的河面下,涌动着《邶风》特有的沉郁暗流。二子乘舟的倒影,最终化作《诗经》中最凄美的兄弟肖像,让淇水的浪花吟唱了两千七百年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