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子乘舟

2025年07月05日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佚名

译文

二子乘舟
两个孩子乘着小船
泛泛其景
随波漂流渐行渐远
愿言思子
每当想起你们
中心养养
心中充满忧愁
二子乘舟
两个孩子乘着小船
泛泛其逝
随波漂流消失不见
愿言思子
每当想起你们
不瑕有害
愿你们平安无恙

词语注释

泛泛(fàn fàn):漂流、漂浮的样子
养养(yǎng yǎng):忧愁不安的样子
瑕(xiá):瑕疵,这里指灾祸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卫国的淇水泛着粼粼波光。据《毛诗正义》载,此诗作于卫宣公十八年(前701年),暗藏着一则令人扼腕的宫廷悲剧。宣公夺媳杀子的暴行,在《左传·桓公十六年》中有冰冷记载:"使盗待诸莘,将杀之",而诗中"泛泛其逝"的舟影,恰似公子伋与寿二子赴死时的最后剪影。

司马迁在《史记·卫世家》中详述了这个充满古希腊悲剧色彩的故事:寿为救兄长伋,盗其白旄先赴死地;伋发现后追及,终同死于乱刀之下。诗中重复咏叹的"愿言思子",或许是民间歌者目睹双舟并行时,对这对兄弟"中心养养"(忧思动荡)的深情注脚。

那"不瑕有害"的祈祷,在历史尘埃中显得尤为苍凉。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此诗"语似轻而意实重",看似平静的河面下,涌动着《邶风》特有的沉郁暗流。二子乘舟的倒影,最终化作《诗经》中最凄美的兄弟肖像,让淇水的浪花吟唱了两千七百年的哀歌。

赏析

《二子乘舟》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邃的离别图景。"泛泛其景"与"泛泛其逝"的复沓吟唱,如江上涟漪层层荡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在《诗经原始》作者方玉润看来"不言舟中人,而舟中人之漂泊无依自在言外",空灵的留白中饱含凝视的目光。

"中心养养"四字尤见功力。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特别点出:"'养养'二字妙绝,摹写忧心摇荡之状如画。"这种难以名状的忐忑,恰似水波映照的碎光,将送行者起伏的心绪具象化。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将其与《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相比,认为这种"虚化情感为具象"的手法开创了后世"离情化作春草"的抒情传统。

末句"不瑕有害"的祈愿,在《毛诗正义》中被阐释为"虽远行而无患难"的复杂祝福。现代学者余冠英指出,这种矛盾修辞折射出先秦时期"舟行凶险"的集体记忆(《诗经选》)。台湾学者裴普贤进一步分析,两个"愿言思子"的叠用,实则是"将担忧与祝福反复咀嚼"的情感仪式(《诗经评注读本》)。

全诗如一幅水墨小品,舟影、水光、远天构成空蒙的视觉层次。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赞叹:"没有一字写泪,而满篇都是泪光。"这种"以景锁情"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显情感厚度。当代诗人席慕蓉曾以此诗为例,认为"最深的牵挂往往藏在最克制的语言里"(《诗的时光书》),道出了这首古老歌谣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点评

《邶风·二子乘舟》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永恒的牵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叹其"语浅情深,最是风人妙境"。那渐行渐远的孤舟剪影,恰似水墨画卷中的留白,予人无限怅惘。

王夫之《姜斋诗话》点破其中三昧:"'泛泛'二字,状飘渺之态如在目前,而'养养'之忧已透纸背。"叠字的运用形成时空的回环,舟影的消逝与心绪的翻涌构成微妙共振。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更指出:"'不瑕有害'之问,将悬心吊胆之情化作天问式咏叹,此即后世'明知其不可而祷之'的文学母题源头。"

近人顾随在《诗经讲记》中独具只眼:"两章看似重复,实有递进之妙。由'中心养养'的忧思浮动,到'不瑕有害'的恐惧具象化,恰似镜头从广角推至特写。"这种情感层次的精微处理,令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位伫立岸边的目送者颤抖的衣襟。

最耐人寻味的是陈子展《诗经直解》的发现:"全诗无一字及送别场景,而樯橹欸乃之声盈耳;无一语道人物关系,而慈母孝子之形象自现。"这种"不写之写"的艺术,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明的意境营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