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八蜡开祭,万物合祀。上极天维,下穷坤纪。
鼎俎流芬,樽彝荐美。有灵有祇,咸希来止。

佚名

译文

八蜡开祭,万物合祀
八蜡祭典开启,万物一同受祀
上极天维,下穷坤纪
上至天之极,下尽地之界
鼎俎流芬,樽彝荐美
鼎俎飘散芳香,樽彝敬献美酒
有灵有祇,咸希来止
神灵地祇,都祈愿降临

词语注释

八蜡(bā là):古代年终祭祀八种神灵的仪式
天维(tiān wéi):天的纲维,指天的极高处
坤纪(kūn jì):地的界限,指地的极深处
鼎俎(dǐng zǔ):古代祭祀用的炊具和砧板
樽彝(zūn yí):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祇(qí):地神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编钟声自长安宫阙深处荡开,惊起檐角铜铃一片清越。开元年间的大唐,正以鎏金般的盛世气度,筹备这场八蜡之祭——蜡百神乐章便在此间应运而生,如一块被礼乐雕琢的玉璧,折射着整个王朝对天地万物的虔敬。

《周礼》有载:"国祭百物曰蜡",而此刻的太极殿前,太常寺乐工正调试着笙箫。玄宗亲敕修订的《大唐开元礼》铺展在案,绢帛上墨迹犹新,将上古农神祭祀仪轨与当朝雅乐完美交融。礼官以朱笔点过竹简,那些被春秋笔法记录的"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的古老传统,正在三辰旗下被赋予新的华彩。

鼎俎中升起的袅袅青烟,恰似《诗经·楚茨》中"苾芬孝祀"的千年回响。青铜樽彝在晨曦中泛着幽光,其上的饕餮纹与云雷纹仿佛要活过来——这何尝不是《礼记》所述"致阴阳之气,合天地之德"的具象?太乐令指挥着三百六十人的乐舞队列,每一处旋身都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意。

当"上极天维,下穷坤纪"的颂声响起,含元殿前的百官分明看见,那些《山海经》里司掌四时的神祇、《月令》中记载的农穰之灵,正乘着清商乐的韵律翩然而至。这曲迎神之乐,既是对《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继承,更是盛唐以音律构建的人神对话——在七政星辰与九州山河之间,完成一场最宏大的诗意交感。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这首迎神乐章,仿佛看见青铜礼器在祭坛上泛着幽光。八蜡之祭的宏大叙事,被诗人浓缩在"上极天维,下穷坤纪"的十字中——天纲地维的宇宙意识与人间烟火在此奇妙交融,正如《唐代礼乐文学研究》所指出的:"唐人祭神诗最动人处,正在于将形而上的宇宙观化作可触摸的仪式美学"。

"鼎俎流芬"四字藏着多重感官的通感。青铜鼎中升腾的不仅是肉食馨香,更是穿越时空的文明芬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特别激赏这个"流"字:"动态的香气打破了祭祀场域的凝固感,使神灵的降临具有了流水般的自然韵律"。而"樽彝荐美"中的彝器,既是礼器又是文化符号,让人想起张勃在《唐代节日研究》中的论断:"蜡祭中的器物陈列,实则是人间秩序向神界的诗意延伸"。

末句"有灵有祇,咸希来止"的祈请,透着唐人特有的温厚虔诚。不同于汉赋的铺排夸饰,这里用近乎口语的"来止"收束全篇,恰如葛晓音教授所言:"盛唐祭祀文学已褪去神秘主义的厚重外衣,转而展现人神交往的朴素温情"。那些被烟火召唤的神明,在诗句中化作可亲的邻居,应邀赴一场冬日里的温馨宴集。

最耐人寻味的是"万物合祀"背后的生态智慧。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欧丽娟在《唐诗的乐园意识》中解析道:"这种包容性的祭祀精神,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感恩,升华为对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观照"。当我们读至"坤纪"与"天维"的对举时,分明看见唐人把大地褶皱与苍穹经纬,都织进了同一幅诗意星图。

点评

《蜡百神乐章·迎神》以简净典重的笔法,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作:"肃雍和鸣,气格高远,得三代礼乐遗响",道出了其承续《诗经》颂体正脉的特质。

"八蜡开祭,万物合祀"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发端如黄钟大吕,立天地生物之心",可见其以宏阔时空为祭祀张本的匠心。后四句"鼎俎流芬"云云,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馨香之气溢于简外,非徒事铺陈者所能至",点明诗人通过器物之美传递虔诚的独特笔法。

末句"有灵有祇,咸希来止"尤见功力,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推崇:"着一'希'字而神理全出,祈盼之诚与神祇之威,俱在若有若无之间",揭示出祭祀文学"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审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