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武舞作

2025年07月05日

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懿范隆丹掖,殊荣辟朱邸。
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万石覃贻厥,分珪崇祖祢。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武舞作
郊庙祭祀之歌。褒德庙乐章。武舞开始
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
明亮的竹殿敞开,宏伟的兰宫开启
懿范隆丹掖,殊荣辟朱邸
美好的典范在丹掖(皇宫)尊崇,特殊的荣耀开启朱邸(贵族府第)
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
六佾之舞展现美德,三簋之器陈列美酒
万石覃贻厥,分珪崇祖祢
万石之禄传于子孙,分珪之礼敬奉先祖

词语注释

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人为一佾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醴(lǐ):甜酒
珪(guī):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祢(nǐ):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武舞作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大唐的礼乐之光穿透千年。这首《武舞作》诞生于开元盛世的庙堂雅乐体系,是《褒德庙乐章》中展现武功德治的重要篇章。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朝重定郊庙乐章时,为追念先王武功而特设武舞之制,以"象其功德"。

当编钟的青铜余韵在竹制殿宇间回荡,诗人以"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起笔,暗合《唐会要》所载开元二十六年扩建太庙的史实。丹掖朱邸的意象,源自唐代宗庙"丹墀九阶"的建制规范,而"六佾"之舞更见《开元礼》中"诸侯用六佾"的礼制考究。

三簋芳醴的祭祀场景,实为对《周礼·天官》"簠簋之实"的唐代演绎。太常寺乐工们以"万石覃贻厥"的浑厚和声,呼应着《贞观礼》中"祖祢崇其珪璧"的祭祀传统。每一个音符都沉淀着《大唐开元礼》的精髓,将武功之烈转化为庙堂雅乐的庄重韵律。

这组乐章在太常寺的精心编排下,既承《诗经·周颂》祭祀遗韵,又开创性地融入初唐雄健气度。当鎏金舞马在千秋节踏响节拍时,武舞的刚健与文舞的雍容,共同铸就了盛唐礼乐文明的璀璨双璧。

赏析

这首《武舞作》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宗庙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了礼乐文化中"武舞"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指出:"唐郊庙乐章,武舞以象功,文舞以象德,此篇金石之声犹在耳。"

诗歌开篇"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运用叠字修辞,通过"昭昭"与"奕奕"的声韵呼应,营造出庙堂肃穆辉煌的气象。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分析道:"'竹殿''兰宫'之喻,既见建筑之清雅,又暗含君子德馨,是唐人将物质空间精神化的典型表现。"

中联"懿范隆丹掖,殊荣辟朱邸"转入礼制描写,"丹掖""朱邸"的浓烈色彩与"懿范""殊荣"的抽象概念形成虚实相生之美。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阐释:"诗人以视觉化的宫廷建筑符号,完成了对皇权礼法的诗意编码,使制度性礼仪获得审美升华。"

"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二句尤见匠心,周礼中"六佾"舞制与"三簋"祭器的对仗,被霍松林在《唐音阁鉴赏集》中称为:"数字对体现的不仅是格律精严,更是对周礼精神的恪守,唐代雅乐'述古变今'的特质于此可见。"而"芳醴"意象更引发味觉通感,使庄严祭祀平添生活气息。

末联"万石覃贻厥,分珪崇祖祢"将祭祀意义推向高峰。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解读:"'万石'极言俸禄之厚,'分珪'暗喻权柄传承,诗人巧妙地将物质赏赐与精神崇奉融为一体,完成对'褒德'主题的终极诠释。"这种"以物象德"的手法,正是唐代庙堂文学"温柔敦厚"诗教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庄而含温"的特质。正如李浩在《唐诗美学》中所言:"诗人通过空间序列的递进(殿门—宫室—祭器—赏赐)、礼仪程式的展现(启殿—陈设—献舞—祭拜),构建起一个既符合礼制规范又充满艺术张力的情感场域,使制度化的祭祀活动获得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庄雅中含飞动之势,'昭昭''奕奕'二语,已见庙堂气象。后联'六佾''三簋'之对,尤得《诗经》'颂'体遗韵。"

桐城派大家姚鼐《古文辞类纂》批注云:"以金碧山水笔法写礼乐之事,'懿范隆丹掖'句如见朱阙巍峨,'殊荣辟朱邸'字字皆作金石声。末联'分珪'意象,直追汉魏郊祀赋精髓。"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万石覃贻厥'五字,用典如盐入水,暗合《周礼》'以乐德教国子'之旨。全篇章法谨严,四联如四仪仗,次第展开皇家武舞的雄浑气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页边有蝇头小批:"得白乐天《新乐府》体格而更臻华贵,'六佾荐徽容'七字,可作盛唐气象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