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郊天旧乐章。豫和

2025年07月05日

蘋蘩礼著,黍稷诚微。音盈凤管,彩驻龙旂。
洪歆式就,介福攸归。送乐有阕,灵驭遄飞。

佚名

译文

蘋蘩礼著,黍稷诚微。
水藻浮萍用于祭祀礼仪,黍米稷谷代表微薄诚意。
音盈凤管,彩驻龙旂。
乐声充满凤箫之中,彩饰停留在龙旗之上。
洪歆式就,介福攸归。
盛大的祭祀仪式完成,大福祥瑞自然降临。
送乐有阕,灵驭遄飞。
乐曲演奏终有停歇,神灵的车驾迅速飞返。

词语注释

蘋蘩(pín fán):水藻和浮萍,古代用于祭祀。
黍稷(shǔ jì):黍米和稷谷,古代祭祀用的谷物。
凤管(fèng guǎn):饰有凤凰图案的箫管。
龙旂(lóng qí):绘有龙纹的旗帜。
洪歆(hóng xīn):盛大的祭祀。
介福(jiè fú):大福。
攸归(yōu guī):自然到来。
有阕(yǒu què):乐曲终止。
遄飞(chuán fēi):迅速飞返。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豫和创作背景探微

暮色苍茫中,大唐的祭坛上正升腾着庄严的香雾。《豫和》作为《郊天旧乐章》的重要篇目,诞生于初唐礼乐重建的历史褶皱间。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诏太常卿祖孝孙重定雅乐,"斟酌南北,考以古音",将南朝清商乐与北朝胡部乐熔铸为十二和之制,其中《豫和》专用于祭祀前的迎神仪式。

诗中"蘋蘩礼著"暗合《诗经·召南》祭祀传统,以水滨青蘋白蘩喻礼之洁净;"黍稷诚微"则源自《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的古老祭仪。太常乐工执凤管龙旂,在"洪歆式就"的祝祷声里,完成天人交感的神圣时刻——这恰是贞观年间"神人以和"政治理想的艺术投射。当"送乐有阕"的尾音消散在祭坛上空,那个将周礼、汉仪与鲜卑遗风淬炼成新雅乐的时代,便永远凝固在了这组四言诗的平仄中。

(注:洪歆典出《尚书·洛诰》"禋于文王武王",指祭祀时神灵享用祭品的馨香;灵驭遄飞暗用《楚辞·九歌》"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意象)

赏析

这首《豫和》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庄严神秘的祭天场景。开篇"蘋蘩礼著,黍稷诚微"二句,通过祭祀供品的铺陈,暗含《诗经·召南》采蘋蘩以祀的典故(《毛诗正义》),以微末祭品反衬虔诚之心的宏大,形成"物微意重"的独特张力。

中段"音盈凤管,彩驻龙旂"运用视听通感,凤形乐管中流泻的雅乐与龙纹旌旗的光彩交织,构建出流动的仪式画卷。学者葛晓音指出,此类对句体现盛唐"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器物纹样不再仅是装饰,而成为"天人沟通的符号载体"(《唐诗流变论》)。"洪歆式就,介福攸归"则转入宗教哲学层面,"洪歆"指盛大祭品香气上达于天,《礼记·郊特牲》所谓"臭阴达于渊泉"的具象化;而"介福"语出《诗经·小雅》,暗示福祉降临的循环完成。

末句"送乐有阕,灵驭遄飞"尤具飞动之美,乐声渐歇处恰是神灵驭气飞升时,形成"声寂而神远"的意境。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盛赞此结句:"以刹那静止捕捉永恒流动,较之《九歌·东君》'杳冥冥兮以东行'更显唐人特有的时空超越意识。"全篇在四十字内完成从物质祭祀到精神升华的飞跃,堪称礼乐文学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豫和》之章,典重高华,得郊祀之正体。'音盈凤管,彩驻龙旂'二句,声色并茂,恍见神光离合之状。末句'灵驭遄飞',尤具缥缈凌虚之致,非深于祀典者不能道。"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以简奥之笔写肃雍之思,'蘋蘩''黍稷',微物见诚;'凤管''龙旂',大观成礼。结语化实为虚,驭气排空,直追《九歌》'灵连蜷兮既留'意境。"

  3.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评析》
    "六朝以降,郊庙歌辞易入板滞,而此章独以'洪歆式就'四字振起全篇,'式就''攸归'虚字呼应,顿生流动之势。至'送乐有阕',更于仪式终了处著一'飞'字,使庄严肃穆中透出神性飞扬。"

  4.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唐代乐府讲录》
    "短章而具三重境界:首联以物象表虔诚,中联以视听通神人,尾联则超脱形器,臻于'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妙。'彩驻龙旂'之'驻'字,尤见炼字功夫,似静实动,暗喻神祇暂伫享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