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佚名

译文

俟我于著乎而
他在门屏间等我啊
充耳以素乎而
耳饰垂着白丝线啊
尚之以琼华乎而
还缀着美玉琼华啊
俟我于庭乎而
他在庭院中等我啊
充耳以青乎而
耳饰垂着青丝线啊
尚之以琼莹乎而
还缀着晶莹美玉啊
俟我于堂乎而
他在厅堂中等我啊
充耳以黄乎而
耳饰垂着黄丝线啊
尚之以琼英乎而
还缀着玉英璀璨啊

词语注释

俟(sì):等待
著(zhù):古代正门内两侧屋之间,指门屏间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
尚:加在上面
琼华、琼莹、琼英:均指美玉,琼华指玉的光彩,琼莹指玉的晶莹,琼英指玉的精华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诗经·齐风》中《著》篇三章,以叠句复沓之态,绘就一幅先秦婚俗的工笔画卷。考其背景,当为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婚礼亲迎之礼的生动实录。

礼制之镜
周代"六礼"婚制臻于完备,《仪礼·士昏礼》载"婿执雁入,揖让升堂",正与此诗"俟我于庭""俟我于堂"相契。诗中"著"(门屏之间)、"庭"、"堂"三地点的递进,暗合亲迎仪节中新郎由外而内的行进路线,如《礼记·昏义》所谓"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的礼仪程式。

琼玉之章
"充耳以素""琼华""琼莹""琼英"之述,非独文学夸饰。据《周礼·考工记》载,天子玉瑱用纯玉,士以象瑱杂玉。诗中素、青、黄三色充耳(瑱)与琼玉佩饰的渐变,实为齐国尚侈风气的折射。《汉书·地理志》称齐地"其俗弥侈",故嫁娶"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与诗中珠玉交辉的描写互为印证。

诗乐之教
此篇三章句式整饬,每章仅易数字,恰合《诗经》"重章叠句"之乐教传统。孔颖达《毛诗正义》云:"变文以协韵,示急徐之节",诗中"乎而"语助的反复咏叹,正是齐国"其民阔达多匿智"(《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地域性格在诗歌节奏上的投射。

微言大义
郑玄笺注谓"时齐俗不亲迎,故刺之",然细究文本,更似对婚礼仪典的礼赞。诗中新郎于门屏、庭院、正堂的三次等待,与《仪礼》"三揖三让"之礼若合符契,实为周代贵族通过婚姻"合二姓之好"(《礼记·昏义》)的生动见证。

赏析

这首《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先秦婚礼的华美场景,三章叠唱的结构如层层递进的镜头,将新娘眼中新郎的仪态徐徐展开。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三'乎而'字调绝悠扬,如闻其声",虚词的巧妙运用使诗句自带轻盈的韵律感,仿佛新娘含羞带怯的惊叹。

意象的递进与色彩的狂欢
诗中"著-庭-堂"的空间转换暗合婚礼仪程,《毛诗正义》指出此乃"亲迎之礼"的完整呈现。而"素-青-黄"的耳瑱色彩变化,恰如汉代郑玄所言"三色喻君子德备",每种颜色都承载着礼制深意。最精妙的是"琼华-琼莹-琼英"的玉饰演变,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读为"由华而莹而英,状玉光之渐次生辉",仿佛让我们看见美玉在新郎移动时闪烁的流光。

含蓄情感与时代镜像
新娘视角的描写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王国维《人间词话》)。她刻意回避新郎面容的描写,只聚焦于配饰细节,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被钱钟书称为"诗经时代特有的含蓄美学"(《管锥编》)。但透过那些颤动的声音词"乎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她加速的心跳。现代学者闻一多特别指出:"三章重章中颜色的递变,实则是新娘视线由远及近的聚焦过程"(《风诗类钞》),在礼制框架下涌动着的,是人类永恒的心动。

礼与情的完美平衡
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在于将严整的礼制仪式转化为轻盈的情感表达。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见其服饰之盛,而知其德之称也",外在的礼器之美与内在的情感之真在此达成和谐。台湾学者屈万里揭示的更深:"素青黄三色实为当时士人冠服制度,而新娘能准确辨识,恰说明其'宜室宜家'的素养"(《诗经诠释》),在璀璨的玉光与绚丽的色彩间,我们看见了周代婚礼最动人的模样——既是礼的完成,也是爱的开始。

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道:"《著》篇三章,如观三代玉佩,每读一节便见珠玉之光流转一重。"此诗以"俟我"三叠开篇,恰似青铜编钟依次敲响,那"乎而"的尾韵犹带商周雅乐遗响。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击节称赏:"素、青、黄三色之变,非目见耳闻不能道。由著而庭而堂,如推镜头,将先秦婚仪化作流动画卷。"琼华、琼莹、琼英的递进,分明是《诗经》"赋比兴"手法之绝唱。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特别指出:"充耳之饰,于此篇可证周代冠冕制度。素丝为底,青玉为系,黄玉为坠,三章递进实乃完整礼器图谱。"那摇曳的玉瑱,至今仍在字里行间琤琮作响。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的点评尤为精妙:"三个'乎而',把待嫁新娘的忐忑都化作珠帘叮咚。这般含蓄的欢喜,唯有《诗经》时代方能酿就——后世诗词的'妆罢低声问夫婿',到底显得太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