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佚名

译文

金缕衣
华贵的金线衣裳
劝君莫惜金缕衣
我劝你不要顾惜那华贵的金线衣裳
劝君惜取少年时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少的好时光
花开堪折直须折
当鲜花盛开可以攀折时,就必须赶快摘取
莫待无花空折枝
不要等到花儿凋谢后,徒然去折那空枝

词语注释

金缕衣:用金线织成的华贵衣服,这里比喻富贵荣华。
堪折:可以摘取。堪(kān),能够。
直须折:就必须摘取。直须,就必须。

创作背景

金缕衣创作背景探微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杜秋娘手执金线绣成的华服,在节度使李锜的宴席上轻启朱唇。这首后来被收录进《全唐诗》的《金缕衣》,原是南朝乐府旧题,却在她的吟唱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中唐时期的江南,丝竹管弦间流淌着盛世余韵,而藩镇幕府中的歌伎们,正用这样的劝世之词演绎着时代的心绪。

考《资治通鉴》所载,贞元至元和年间,李锜府中蓄养歌伎数百,杜秋娘以慧黠能诗得宠。金线织就的华服在烛火下流转着浮华光影,而歌辞中"花开堪折"的警句,却暗合着白居易"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讽喻诗教。彼时文人雅集盛行"以诗入乐"之风,韦应物、刘禹锡皆作有《金缕衣》新词,然独此篇以俚语入雅言,将齐梁宫体的绮丽转化为人生哲理的浅唱。

细究"莫待无花空折枝"之句,可窥见中唐社会特有的时空焦虑。安史之乱后的半个世纪,繁华表象下藏着对无常的隐忧。杜牧在《杜秋娘诗》中追忆这段往事时,特别着墨"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可见此诗已超越普通宴乐之词,成为那个时代对青春与机遇的集体咏叹。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此篇归入"近代曲辞",正是捕捉到了它介于古乐府与新兴词体之间的特殊气质。

在敦煌残卷与吐鲁番文书中,我们发现了多种《金缕衣》的变体书写,其中"有花堪折"与"花开堪折"的异文,恰似时光长河中溅起的晶莹水珠。这首诞生于歌舞场的小诗,最终穿透了金丝银线的浮华,将永恒的生命感悟绣进了华夏文学的锦缎。

赏析

这首唐代无名氏所作的《金缕衣》,以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永恒的人生智慧。全诗通过"金缕衣"与"少年时"的意象对比,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与价值的深刻寓言。

"劝君莫惜金缕衣"开篇便以否定句式形成张力。金缕衣作为华贵衣饰的象征,在诗人笔下却成了需要舍弃的外在之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诗选注》指出:"'金缕衣'在此具有双重隐喻,既指代物质财富,又暗示着束缚人生的虚妄追求。"这种对物质价值的否定,为下句的转折埋下伏笔。

"劝君惜取少年时"如清泉涤荡,将诗意引向更高境界。诗人用"少年时"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鉴赏》中分析道:"'惜取'二字尤为精妙,既有珍惜之意,又含把握之态,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触及的生命体验。"这种对青春时光的珍视,体现了唐人特有的生命意识。

后两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哲理寓于自然意象。盛放的花朵成为青春与机遇的完美象征,而"空折枝"的凄凉画面则构成强烈警示。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说:"诗人用花开花谢的自然规律,演绎出'及时当勉励'的人生真谛,这种比兴手法源自《诗经》,却在唐诗中焕发新意。"《唐宋词鉴赏辞典》特别称赞此联"以寻常语道破天机,在劝诫中见慈悲"。

全诗情感脉络由否定到肯定,由警戒到劝勉,形成完整的抒情结构。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四句诗中三个'劝'字、两个'莫'字,形成循环往复的韵律,如同长者谆谆告诫,使朴素的语言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儒家"逝者如斯"的时间观,又暗合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在艺术特色上,诗歌采用"乐府体"的民歌形式,通过复沓与对比强化主题。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诗中'金缕衣'与'少年时'、'花开'与'无花'构成多重对照,在简练的形式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这种艺术处理使诗歌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点评

此诗以金缕衣为喻,警醒世人莫负韶光,真唐人绝句中之神品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词气明爽,手口相应,其‘莫惜’‘须惜’‘堪折’‘莫待’八字,如珠走盘,一意流转中自具回环之妙。"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更点出其哲理深度:"‘花开’二句,较‘少壮不努力’等句更为含蓄而警策,盖以眼前景物唤醒古今多少懵懂梦。"诗中"金缕衣"与"少年时"对举,一为外物之华美,一为生命之本真,取舍之间,足见诗人慧心。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赏其修辞:"‘直须’二字最妙,非决绝语,实痛切语,如禅家棒喝,令人于温柔敦厚中忽见电光石火。"此诗看似劝人及时行乐,实则蕴含庄严肃穆的生命意识,恰如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所言:"不言‘惜阴’而‘惜时’,不言‘励志’而言‘折花’,深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

末句"空折枝"三字尤耐咀嚼。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曰:"‘空’字有千钧之力,既写枝头无花之寂寥,复写人生虚度之怅惘,双关之妙,令人悚然自警。"此诗之所以传诵千古,正因其将永恒的人生课题,化入寻常比喻,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在不经意间点醒红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