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2025年07月05日

象辂初乘雁,璇宫早结褵。离元应春夕,帝子降秋期。
鸣瑜合清响,冠玉丽秾姿。和声跻凤掖,交影步鸾墀。

万顷

译文

象辂初乘雁
华美的车驾初次载着新娘,如雁成行
璇宫早结褵
玉饰的宫殿早已结下婚姻的纽带
离元应春夕
离别初始应在春夜
帝子降秋期
公主出嫁选在秋季
鸣瑜合清响
佩玉相击发出清脆的声响
冠玉丽秾姿
头戴玉冠更显艳丽姿容
和声跻凤掖
和谐的乐声传至凤凰栖息的宫阙
交影步鸾墀
身影交错漫步在鸾凤台阶

词语注释

象辂(lù):象牙装饰的华贵车驾
璇宫(xuán gōng):用美玉装饰的宫殿
结褵(lí):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为其系佩巾,象征婚姻
离元:离别的最初时刻
帝子:此处指太平公主
鸣瑜(yú):佩玉相碰发出声响
凤掖(yè):凤凰栖息的宫阙,指皇宫
鸾墀(luán chí):鸾凤栖息的台阶,指宫廷台阶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创作背景

历史帷幕下的盛世华章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秋,长安城朱雀大街金吾不禁,太子李显纳妃与太平公主下嫁的盛典相继举行。这两场牵动帝国神经的婚礼,实为武周政权精心安排的政治联姻——太子妃韦氏出自京兆韦氏,太平公主下嫁的薛绍乃太宗女城阳公主之子,联姻网络如金线穿珠般串联起李唐宗室与关陇贵族。

文学侍臣的锦心绣口

当宫廷仪仗的环佩声渐次响起,文学馆的学士们正以"奉和应制"的特殊姿态参与这场盛事。诗中"象辂初乘雁"暗合《仪礼·士昏礼》中"纳采用雁"的古制,"璇宫早结褵"则化用《诗经·豳风》"亲结其缡"的典故。侍臣们以雕琢的文字将政治婚姻妆点成"鸣瑜合清响"的天作之合,在"冠玉丽秾姿"的描摹中完成对权力美学的朝拜。

权力与诗笔的交响

这场发生在含元殿与太平公主府的婚礼,实为武则天经营权力格局的重要落子。诗中"和声跻凤掖"的祥瑞意象,恰与《唐会要》记载的"百鸟朝凤"祥瑞形成互文。当诗笔将"交影步鸾墀"的婚仪场景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盛世图景时,历史正悄然走向"二圣临朝"的深水区——这些鎏金溢彩的文字,终将成为时代转折的优雅注脚。

赏析

这篇《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以典雅的宫廷意象群构建出盛大而庄重的婚仪画卷。"象辂初乘雁"开篇即用《周礼》"象路朱樊缨"典,以象牙装饰的婚车与雁礼相映,既昭示贵族身份,又暗合《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的古制。璇宫结褵的意象尤为精妙,《集韵》释"褵"为"妇人袆也",此处化用《诗经·豳风》"亲结其缡"典故,将天家婚仪与民间嫁俗悄然绾合。

诗中时空意象的编织极具匠心。"离元应春夕"暗扣《周易》离卦"明两作"之象,以火德喻太子;"帝子降秋期"则化用《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使神话叙事与现实仪典形成互文。吴小如《诗词札丛》评此联:"熔铸经骚而不着痕迹,如盐入水,唯觉其味"。

"鸣瑜合清响"一联展现声光交错的视听盛宴。班固《白虎通》言"瑜佩玉声",此处以玉鸣喻新妇德音;"冠玉"典出《史记·陈丞相世家》,而"秾姿"又见《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之咏。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此联:"双声叠韵间见错出,如闻佩环叮咚,如睹琼枝照眼"。

末联"凤掖""鸾墀"的意象群尤为考究。何焯《义门读书记》指出:"凤掖用《三辅黄图》凤凰殿阙故事,鸾墀本张衡《西京赋》'鸾骞翥于甍标',皆以禽鸟意象暗喻伉俪和鸣"。两个动词"跻""步"的选用更见功力,《说文》释"跻"为"登也",而"步"取《礼记》"步中采齐"之义,使庄重仪式感与轻盈姿态美达成奇妙平衡。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诗人以旁观视角将喜庆情绪沉淀为典重文字,如宫廷画家用金碧山水技法描摹人间盛事"。特别是"离元""帝子"的措辞,既保持天家威仪,又透露出《诗经》"桃夭"般的世俗温情,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把宫廷诗的镶金框子装进了活的民间情感"。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象辂璇宫"开篇,如北宋文评家刘攽所言:"初乘雁而早结褵,双典并用,既显天家气象,复寓伉俪情深"。其用典之妙,恰似明珠缀锦,不著痕迹而自然生辉。

"离元应春夕"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许:"以八卦离象喻日,以《楚辞》帝子喻公主,熔经铸史处尤见匠心。秋期对春夕,既合阴阳之道,复成时空之圆"。对仗中暗藏玄机,可见诗人深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鸣瑜冠玉"句时赞叹:"状物如在目前,'合清响'见其德,'丽秾姿'见其容,六字中美人风神毕现"。此般笔法,正合其"词以境界为最上"的审美追求。

末联"和声交影"之句,近世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析:"'凤掖''鸾墀'互文见义,双声叠韵间,但觉仙乐风飘处处闻。此等句法,非六朝庾信不能开其先,非盛唐王维不能继其后"。其声韵之美,确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全诗五联十句,朱光潜先生曾评:"皇家婚仪之庄重,才子笔端之灵动,在此达成微妙平衡。如观吴道子画壁,庄严中自飞逸气"。此论可谓深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