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二首(前首一作上官仪诗)

2025年07月05日

花轻蕊乱仙人杏,叶密莺喧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凤辇迎风乘紫阁,鸾车避日转彤闱。
中堂促管淹春望,后殿清歌开夜扉。

万顷

译文

花轻蕊乱仙人杏
杏花轻盈,花蕊纷繁,如仙人之姿
叶密莺喧帝女桑
桑叶茂密,黄莺啼鸣,似帝女之树
飞云阁上春应至
高耸的飞云阁上,春天悄然降临
明月楼中夜未央
明月映照的楼阁里,夜色正深
凤辇迎风乘紫阁
华美的凤辇迎风而行,驶向紫阁
鸾车避日转彤闱
鸾鸟装饰的车驾避开烈日,转入红闱
中堂促管淹春望
中堂急促的管乐声中,春景令人沉醉
后殿清歌开夜扉
后殿清亮的歌声,揭开了夜的帷幕

词语注释

蕊(ruǐ):花蕊,花的生殖器官
喧(xuān):声音大而嘈杂
紫阁(zǐ gé):华丽的楼阁,帝王居所
彤闱(tóng wéi):红色的宫门,指宫廷
促管(cù guǎn):急促的管乐声
夜扉(yè fēi):夜晚的门,象征夜的开始

创作背景

春日的长安城,宫阙巍峨,柳色如烟。贞观年间的盛世气象,在每一缕东风中流转。上官仪执笔立于飞云阁上,见仙人杏花轻蕊纷扬,帝女桑叶底莺声婉转——这原是应制诗的雅致,却因女皇武则天命群臣奉和,遂成《春日》双璧。

紫阁彤闱间,凤辇鸾车碾过沉香屑铺就的御道。高宗李治与则天并辔游春时,仪仗的珠玉声惊醒了终南山的云霭。中堂促管之声,原是教坊乐师以龟兹急节催动春色;后殿清歌乍起,恰似上官仪用"绮错婉媚"的笔法,将六朝余韵点化成大唐新声。

明月楼头的未央夜,藏着比建安风骨更隐秘的宫廷叙事。当奉诏而作的墨迹在银烛下干涸,这些诗句便不再是单纯的咏春——它们成了金匮石室里的政治密码,是贞观遗风与龙朔新变之间,那段被牡丹掩映的盛唐前奏。

赏析

春日的宫廷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每一笔都浸透着盛唐气象的华美与雍容。"花轻蕊乱仙人杏"以动态笔触勾勒出春的恣意,杏花纷飞如仙家之物,暗用《西京杂记》"武帝园中仙人杏"典故,将人间春色与仙境意象叠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联"以'乱'字写花蕊纷披之态,'喧'字状莺啼稠密之声,视听交融中尽显春之喧闹"。

"飞云阁"与"明月楼"的时空对仗极具建筑美学,白日楼阁承接春晖,夜间华堂沐浴月华,形成昼夜循环的完满意境。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未央'二字既指长夜未尽,又暗含汉未央宫的恢宏气象,双重隐喻拓展了诗歌的历史纵深感"。紫阁彤闱的宫廷意象群中,"凤辇""鸾车"的祥禽元素与"迎风""避日"的动态描写,使皇家仪仗既庄严又飘逸,恰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解读:"流动的光影与永恒的殿宇构成微妙的张力,这是属于宫廷诗的视觉辩证法"。

后殿的清歌穿透夜扉,中堂的管弦萦绕春望,末联以声音为媒介打通了封闭的宫廷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淹""开"二字的运用:"'淹'字道尽春望之绵长,'开'字使无形歌声具象化为推门之手,通感手法已开李商隐'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先声"。全诗在物象铺陈中暗藏情感脉络,表面写景实为颂圣,却因意象的鲜活组合而超越了一般应制诗的窠臼,体现出台阁体诗人"状飞动之趣,写造化之功"(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艺术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花轻蕊乱'一联,状物之工,如在目前。'仙人杏''帝女桑',用典入化,不着痕迹,六朝绮丽之余韵,至此尽成唐音。"其评点尤重诗人对宫廷春景的细腻把握,认为"轻蕊""密叶"的视觉与"莺喧"的听觉交织,构建出富丽精工的盛唐气象。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特别推崇颔联:"'飞云''明月'句,时空相济,虚实相生。白日楼阁与中宵月色并置,非止绘景,实寓'春宵苦短'之帝王家慨叹。"指出上官仪(传为前首作者)以建筑空间为经纬,将春日意象编织成流动的时空画卷。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解析尾联艺术特色:"'促管''清歌'以声写静,'淹春望''开夜扉'更见时光凝滞之美。中堂后殿的纵深布局,使富贵气象自然流淌,正是'上官体''绮错婉媚'的典型体现。"强调诗人通过音乐意象的层递,完成从白昼到夜晚的华丽转场。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批注末句:"'凤辇''鸾车'句,金紫交辉处,自含讽喻。避日迎风之态,岂独状物?盖讽君王游幸无度也。"此说虽为一家之言,却揭示出宫廷诗表面绮丽下可能隐含的规谏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