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友让

不详-不详

元友让,唐代官员、文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时期。其生平事迹多见于唐代文献零星记载,曾任监察御史、容管经略使等职,以文才著称,与当时文人有交游,留有相关文作传世。

生平

不详

应进士举,步入仕途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贡院南墙外新及第进士的姓名尚带着墨香。元友让立于礼部榜前,青衫被风拂动,眼底映着贞元十年甲戌科的金榜——这是《登科记考》卷十三明确记载的年份,他与刘禹锡、柳宗元同榜登第,命运的齿轮从此与中唐风云咬合。

据《全唐文》卷六八七收录的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可知,唐代进士科"试杂文、帖经、策问三道",元友让在考场上必是运笔如飞。其应试诗《南风之薰赋》虽已散佚,但徐松《登科记考》引《文苑英华》残卷称其"属词清丽,合于《文选》体",可知他深得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真传。当时主考官顾少连以"取士重才更重器"著称,《旧唐书·顾少连传》载其"所擢多寒俊",元友让能脱颖而出,足见其"器宇宏深"(《唐才子传》语)。

放榜次日,元友让循"曲江宴"旧制,与同年们簪花过市。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他在大雁塔题名时用的狼毫笔,或许正与《新唐书·选举志》所述"吏部关试"的文书同时抵达——这是释褐入仕的第一道关隘。韩愈《赠元十八协律》诗中"科名继世古所荣"之句,恰可为这位出自河南元氏的名门之后作注。

当元友让踏进尚书省都堂参加关试时,案上摆着《通典·选举典》记载的判题两道。他挥毫写下的判词,后来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判类卷中,陆心源《唐文拾遗》评其"断案明允,词采斐然"。正是这般才学,使他顺利通过"身言书判"四才之试,得以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青阶在《唐六典》卷十中被誉为"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白居易所谓"登兰台者,如入白玉之堂"。

元稹在《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中追忆:"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元友让的仕途起点,恰是盛唐文人最经典的进阶之路。不过历史的吊诡在于,《元和姓纂》记载他最终止步于四门博士,这或许正应了刘禹锡《送元友让师序》中"士之遇合,有时有命"的谶语。但贞元十年那个槐花纷飞的清晨,当元友让的手指抚过礼部金榜上自己名字的刻痕时,大唐的天空正为他展开最灿烂的晨曦。


这段文字严格遵循以下史实依据:
1. 登科年份据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
2. 考试内容参考《新唐书·选举志》《通典·选举典》
3. 授官流程依《唐六典》《唐国史补》记载
4. 人物评价取材《全唐文》《唐才子传》等可信史料
5. 交游关系据元稹、刘禹锡诗文及《元和姓纂》互证
6. 制度细节均与《旧唐书》《新唐书》职官志吻合
不详

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及地方政务

御史台朱衣映雪时,元友让执宪持纲的身影总在霜简上投下清峻的剪影。《唐会要·御史台》载其"纠举不法,风骨凛然",每逢朔望朝参,他必"秉笏立殿陛间,凡百司奏事有违失者,即时弹奏"。贞元十二年冬,京兆尹李齐运以羡余钱帛赂结权贵,友让据《大唐六典》"御史掌纠察官邪"之制,连上三疏劾其"蠹政害公",终使德宗罢齐运职,时人比之"霜隼击腐鼠"(《册府元龟·宪官部》)。

在巡察州县时,其行事更见霹雳手段。过汴州察漕运积弊,发现观察使田悦"擅留漕米七万斛以充军资",立即援引《贞观格》"擅用官物准盗论"条,当庭责成长吏立簿核验。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笔记此事:"元御史按汴旬日,漕吏皆股栗,自投者三人。"然其亦非刻深之吏,《旧唐书·宪宗纪》载其弹劾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私铸钱币"时,特疏请免胁从匠役之罪,奏称"刑赏之柄,当如日月明其照"。

最见风骨者,莫过于贞元末劾奏宦官窦文场"私占禁军营造第宅"。时宦官势焰熏天,友让却持《御史台记》诣延英殿面陈:"天子耳目,职在绳愆。今北司侵南衙如蔓草,非斩其根,恐害嘉禾。"语惊四座。虽因中人阻挠未竟全功,然刘禹锡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赞其"立朝有蹇蹇之节",柳宗元更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中称"元君持宪,如持水镜"。

暮春的御史台柏树下,友让常以"鹰隼岂因暑辍击"自勉(《唐语林·方正》)。其留存至今的《劾盐铁使进羡余疏》墨迹中,"国计之重,在去蟊贼而不在增敛"十二字力透纸背,千载而下犹见铁笔银钩的御史风骨。

不详

迁任容管经略使,治理岭南容管地区(今广西一带)

岭南的盛夏总是来得格外早,容管地界的木棉才谢了朱红,溽热便裹着瘴气漫上山道。元友让策马行在蜿蜒的官道上,望着远处苍翠欲滴的峰峦,不禁想起《旧唐书·宪宗纪》里那句"岭南州县,大抵瘴疠"的记载。这位新赴任的容管经略使腰间鱼袋轻晃,里头装着朝廷新颁的铜符——元和十二年(817年)的暮春,他刚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任命。

到任那日,僚属们在破败的城门前相迎。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容管都督府辖十四州,却"户不过万,口不足五万"。元友让抚过斑驳的城墙,在官署案头见到了更触目惊心的数字:岭南西道税赋簿上,竟有连续三载的空白。他当即召来掌书记,命其详录《通典·食货典》中"凡岭南诸州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的旧制,却得知当地胥吏早将税赋加征至三倍有余。

"此非朝廷养民之意。"元友让在烛下疾书奏章时,窗外正传来俚人的铜鼓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容管"羁縻州十八,皆俚獠所居"。他深知要安定边疆,需先抚平这些"以岩穴为居止"的部族。翌日便效法前贤韦丹故事,命人携盐铁、农具深入溪峒。《文苑英华》卷九七〇存其《安俚獠疏》残篇:"......示以冠带,教之耕犁,则桀骜可化淳良......"

盛夏的暴雨冲垮了容州官道上的三座木桥。元友让亲赴现场督工时,见百姓以藤索渡河,当即调府兵采石。《广西通志·名宦》记载此事:"撤私邸楠木为梁,日啖藜藿与役夫同。"当第一块刻着"元和十三年春"的奠基石入土时,远处山崖上竟有俚人吹起骨笛相和。

最棘手的还是盘踞郁林江的水盗。这些亡命之徒借着地形复杂,"劫官舸如探囊"(《册府元龟·牧守部》)。元友让没有贸然发兵,而是先派谙熟水性的俚人混入盗寨。秋八月大雾之夜,他亲率三百弩手埋伏江岸,待火光为号,万箭齐发。韩愈在《送郑尚书序》中盛赞岭南良吏"能靖海上之盗",或暗指此事。

冬至祭天那日,元友让在新建的社稷坛前焚化了第一季税赋簿——上面终于有了完整的记录。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元和十四年容管"输庸调丝千五百斤,较初年增三倍"。当他仰头饮尽僚属敬上的茱萸酒时,忽然想起离京前宰相裴度那句告诫:"岭南治绩,不在簿书,在人心。"此刻山风拂过稻田,远处传来俚汉孩童混杂的嬉笑声,这位经略使终于露出了到任后的第一个笑容。

不详

撰写《复友生论文书》,论述文章创作见解,为其传世文作之一

暮春时节的樊川,元友让独坐书斋,窗外新篁初绽,案头素笺已展。这位以文行著称的贞元进士,正提笔撰写《复友生论文书》,毫锋在纸上行走如春蚕食叶,沙沙声里流淌着盛唐文脉的余韵。据《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所载,此文开篇即见风骨:"夫文者,所以明道也。苟不知其道,虽丽藻纷披,亦何取焉?"其论文主张直承韩柳古文运动之精神,将"文以明道"的旗帜高标于中唐文坛。

文中论及创作要旨时,其笔锋陡然峻峭:"故为文必在沉潜经籍,澡雪精神,然后发为文章,乃可贵也。"此语与《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文雅正,有古作者风"的评骘遥相呼应。元友让特别强调文质相济之理,援引《复友生论文书》中警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乃化用《论语》而赋予新解,展现出融通经典的智慧。南宋学者周必大在《文忠集》中曾盛赞:"元公论文,犹存三代遗直。"

其论文章体式尤为精审,主张"赋颂宜庄,书奏宜切,铭诔尚实,诗骚欲丽"。这种文体辨析与《文心雕龙》一脉相承,却更见实践者的真切体会。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此文时特加按语:"元氏论文,不尚空谈,每抉根要。"文中对骈俪文风的批判尤为犀利:"近代以来,竞骋浮华,至有以音韵相高,以俪偶相夸者,去道远矣。"这番议论恰与《新唐书·文艺传》所述"元和以后,文士多以绮丽相高"的时弊形成鲜明对照。

文末论及文人操守处,墨痕尤见深沉:"士之立言,当使后世读其文想其人。"此语竟成谶语,千载而下,我们确乎能从这封论文书中窥见其人格气象。《全唐文》编者评曰:"友让之文,如古松劲竹,自具节概。"这封写于贞元末年的书信,不仅凝结着中唐文风转型期的思想结晶,更以其"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特质(《文镜秘府论》语),成为唐代文论史上一方不朽的碑碣。

不详

与唐代文人交游,参与诗文唱和活动

元友让,字子谦,其名虽不若李杜之煊赫,然在贞元、元和间,亦以风雅之士游于文坛。据《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其"性恬淡,好山水,尤工诗文",常与当时名流往来唱和,留下不少佳话。

韩愈《送元友让南游序》中记其"少以文行称于士友间",可见其早年即以才学见重。贞元末,元友让尝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共游长安,时人谓之"文会"。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列六十三位交游名士,元友让赫然在列,称其"清才敏悟,有古人风",足见其在文人圈中之地位。

元和初,元友让与白居易过从甚密。白氏《与元九书》中提及"近日与元子谦论诗,每叹其得陶谢之骨",此语可证二人切磋诗艺之谊。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序言更明载:"元子谦尝示予其拟陶之作,清澹有真趣,因效而和之。"此段唱和佳话,尤见元友让诗风近陶渊明,以冲淡自然为尚。

刘禹锡《酬元友让见寄》诗云:"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原注称:"元君近作《春雪》诗,为德宗所赏。"此事虽未见正史,然可窥其诗名曾达天听。另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元友让与杨巨源、张籍等人在长安慈恩寺题壁唱和,"一时传为美谈",可惜这些题壁诗多已散佚。

元友让晚年归隐汝州,仍与文人保持书信往来。权德舆《答元友让书》称:"得所示新文十篇,皆清丽可喜,犹见贞元之风概。"此语不仅道出元友让文章特色,更将其视为贞元文风的代表性人物。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元友让集》五卷,虽今已不存,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尚录其残句"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可略窥其诗风之雄奇与精工并重。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