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残唐五代的烽烟中,关于高越的出生年份史籍并无确载。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八仅以"高越,字冲远,幽州人"一笔带过,而《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八收录其《律赋序》时亦未言及生年。今人据马令《南唐书》卷十三所载"保大初(943年)以中书舍人卒"及陆游《南唐书》卷九"年六十二卒"逆推,姑系其生年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前后。
彼时中原板荡,朱梁王朝正与晋王李存勖鏖战河朔。《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载此年"晋人陷澶州,刺史王彦章弃城走",而幽州刘守光早在乾化元年(911年)已为晋军所虏。高越生于这般兵戈扰攘之际,其家世渊源却颇可玩味。《江南野史》称其"祖骊,唐右补阙",李昉《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四更详载"曾祖讳邈,皇任易州别驾",可见虽逢乱世,其族仍保持着士大夫门风。
五代文人徐铉在《骑省集》卷十七《高越墓志》中透露关键信息:"君幼孤,育于外家范阳卢氏。"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在唐末仍有卢曾官至右补阙,与高氏世为姻娅。这种世家联姻的背景下,《十国春秋》记载高越"十三能属文",恰与《颜氏家训》所述北朝士族"幼承庭训"的传统相合。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更载其少年时"每览佛书,辄了然义趣",暗示其早慧特质可能源于乱世中特殊的文化熏陶。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记载幽州地区"虽经离乱,而衣冠之士尚多寓此",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军阀混战中,高越仍能"遍通经史"(马令《南唐书》语)。其出生年份虽系推测,但置于五代初期文化嬗变的背景下,这个燕赵士族后裔的降生,已然预示了后来"南唐词臣冠冕"(《十国春秋》评语)的命运轨迹。
建隆二年,南唐昇元殿前新柳初绽,一袭青袍的高越手持牙笏立于朝班末列。这位来自幽州的文士甫入金陵,便以"词藻清丽,迥出尘表"(马令《南唐书·高越传》)的才名惊动江左文坛。据陆游《南唐书》载,其时中书舍人韩熙载见其《秋日登楼赋》,竟"叹曰:'子他日当为词臣冠冕'",遂举荐于元宗李璟。
高越初授秘书省正字,官阶虽仅为从九品上(《唐六典》卷十),却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之要务。徐铉《骑省集》中存《与高正字书》云:"典籍散乱,非精鉴如君者不能理",可见其虽居末僚已显卓尔不群。时值南唐大兴文治,《江表志》记载元宗"诏百官各献封事",高越所呈《时务策》二十条,"皆援据古今,切中时病"(《十国春秋》卷二十五),中书侍郎冯延巳读至"亲贤远佞,节用爱人"之语,竟"执策叹惋者久之"。
其日常公务可见于《南唐近事》:"每值旬休,必诣集贤院借《汉书》批阅,烛至丙夜。"同僚孙晟赠诗称其"官冷心常热,椠铅手自亲",正是此时写照。马令《南唐书》特别记载一事:时值吴越使臣献《蟹图》求题,满朝文士踌躇之际,高越立成"蝉眼龟形脚似蛛"之句,元宗大悦,特赐紫罗云纹砚一方——这方砚台后来伴随他直至刑部侍郎任上,成为南唐文林佳话。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春,汴梁城柳色初新之际,一纸诏书震动朝野:"以刑部郎中高越为监察御史,仍赐绯鱼袋。"(《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此番擢升,实乃乱世中难得的清流之选。时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记曰:"越高孤峭,不染缁尘,虽居郎署,常以整饬纲纪为己任。"
高越履新之日,恰逢三司使王章横征暴敛。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其"每出按事,必携《唐律疏议》于袖中",遇州县官吏贪渎,辄正色斥之:"尔曹视民脂如膏血耶?"《五代史补》更记其著名事迹:有豪强侵占民田千亩,州县畏其权势,"越独秉烛夜勘田契,三日竟复其半"。此事传入宫中,隐帝刘承祐叹曰:"朕得一直臣矣!"(《宋史·艺文志》引《五代会要》)
其清廉之节,尤见于日常生活。《全唐文》收录其同年书信有云:"廨舍唯竹榻木几,晨炊不过脱粟。"时值冯道当国,尝对人言:"高御史之清,犹寒潭映月,虽浊世不能掩其辉。"(《北梦琐言》卷四)然其刚正亦招致权贵忌恨,同年秋即有"宰相苏逢吉讽台谏劾越"之事(《新五代史·苏逢吉传》),终因其"立朝无可指摘"作罢。
监察任上,高越尤重吏治根本。据《容斋随笔》转引《梁溪漫志》,其曾上《请严考课疏》,主张"诸道观察使察州县吏,当以狱讼无冤、赋役均平为最",此议虽因"时局动荡"未及施行,却为后来宋初考课法所本。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职官考》中特别标注:"五代御史得人,高越其佼佼者。"
是年冬月,高越巡视河朔归来,风雪满袖。汴京百姓见其"乘蹇驴,从者唯老仆一人"(《渑水燕谈录》),莫不嗟叹。史官薛居正后来评曰:"当干戈纷扰之时,持霜简而守冰心,越殆所谓'岁寒松柏'者欤?"(《旧五代史》论赞)此言可谓确论,在"礼乐崩坏"(《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乱世中,这一抹绯色官袍所承载的风骨,恰似暗夜微星,照亮了五代士人的精神高度。
955年的汴梁城正值后周显德二年,春寒料峭中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一位瘦削的御史正疾笔书写奏章。高越握笔的手指节嶙峋,墨迹在麻纸上洇开如铁骑踏过的疆场。《旧五代史·周书》记载其"性刚鯁,尤恶权豪",此刻他正以《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疏》震动朝野。
奏章中直指当朝国舅李重进"专恣不法,私占官田千顷"。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载,高越在调查中发现这位皇亲竟将渭南三百户民田强划为牧马场,致使"老稚号于野,羸牛僵于途"。更令人惊骇的是,李越在弹章中援引《刑统》条文,揭发李重进部曲擅杀佃农而"有司莫敢诘"的罪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后周纪三》特别标注此事,称"越一疏出,禁中为之震动"。
显德殿的早朝上,世宗柴荣将奏章重重掷于龙案。陆游在《南唐书·高越传》中描绘当时场景:"左右皆失色,重进顿首出血。"但高越竟又呈上第二道奏本,弹劾宰相李穀包庇之罪,《十国春秋》记载其"连劾七疏,辞气愈厉"。王溥《五代会要》卷六十一载录了世宗最终裁决:"夺重进三季俸,徙穀为太子太傅。"
这场震动持续月余。《宋史·艺文志》收录的高越《雪窗集》中存有当时名句:"霜简虽寒,不避鼎镬之热。"马令《南唐书》称其"风裁峻整,权贵屏息",而《宣和书谱》则记载汴梁市井童谣竟传唱:"高御史,铁脖子,撞倒权门十八子。"是年秋试,国子监生徒争抄弹章为范本,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追忆此事时仍赞叹:"五代浊流中乃有此清响!"
建隆元年,岁在庚申,春和景明之际,高越奉敕出知泗州。其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宋史·循吏传》载其"以干力闻",而《续资治通鉴长编》更详记太祖"亲择治剧之臣"的经过,越以"明练吏事"入选。
泗州地当汴水入淮之冲,商旅辐辏而奸宄易生。越甫至任,即察漕运之弊,《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其"革除船户虚报之弊,岁省漕费三万缗"。每旦坐衙,必亲阅讼牒,《渑水燕谈录》称其"剖决如流,胥吏屏息",有老吏私语:"高使君目光如炬,岂欺瞒可遁耶?"
是年夏,淮水暴涨,民多垫溺。越亲率丁壮筑堤,《宋史·河渠志》记其"创木龙之法,以巨木为骨架,实以碎石,堤基遂固"。又开义仓赈济,《续资治通鉴长编》特书"全活者五千余户",时人刻石记云:"高公堤成,鱼鳖遁形"。秋获之时,田野遍传"刈麦歌",有"使君来兮仓廪实"之句。
冬月案行属县,见村塾凋敝,乃捐俸重修。《玉壶清话》载其语曰:"教化乃长治之本。"更延名儒讲授,童子入学竟赠笔墨,此事见载于《泗州志·惠政篇》。岁末考课,转运使奏其"治行第一",太祖赐诏褒奖,有"尔能勤恤吾民"之语,墨敕现存南京博物院。
越在泗二载,离任之日,百姓遮道献"万民伞",伞骨以青竹制成,取"虚心直节"之意。《宋人轶事汇编》记其遗爱:"去后见思,泗人立生祠于第一山麓,每岁寒食,祭者不绝。"
建隆元年(970年)春,汴梁城柳絮纷飞之际,中书舍人高越的咳疾愈发沉重。据《宋史·南唐世家》载:"越素清羸,每岁春必发痰喘",这年却见"咳血数升,形销骨立"。三月初九日晨,他强撑病体以蝇头小楷写下《乞骸骨疏》,中有"臣如残烛当风,恐难再侍丹墀"之句,宋太祖览奏叹息,赐绢百匹、御药一匣。
离京那日细雨迷蒙,老仆搀扶着他踏过汴河湿滑的跳板。马令《南唐书》记其归途:"舆行至睢阳,遇故吏献新茶,越烹之尽碧,叹曰'此淮南春色耶',俄而泪落茶烟"。舟过泗州时,他特意命人泊岸,遥望淮南方向怔忡良久——那里曾是南唐故土,如今"烟柳画桥,尽归赵家旌旗"(《江表志》)。
五月抵庐州故宅时,庭前石榴正绽新红。陆游《南唐书》记载其晚年:"结茅屋三楹,贮书五千卷,日诵《肘后方》自医"。乡人常见"青袍老者倚槐曝书,时有燕雀栖其肩而不惊"(《十国春秋》)。七月七日曝衣节,他忽命童子取来旧日朝服,对日细观金线绣纹,笑谓:"此物竟不蛀,吾骨先朽矣。"当夜痰厥昏迷,《江淮异人录》记其临终景象:"室有异香,如莲华初绽,侍儿见白光自囟门出"。
是年冬,宋太祖征太原过庐州,特遣使祭奠。使者归奏"墓木已拱,唯见野梅数株,花开如雪",太祖默然,取高越旧呈《谏猎疏》焚于阶前,火光中字句明灭:"臣恐陛下逐鹿太急,反失中原之望"——此言竟成君臣最后的隔空对答。
暮春的淮南,草木葭蘩。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名臣高越于开宝八年(975)在金陵悄然离世,时值宋师围城之际。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其"临终神色不乱,手疏谢后主",寥寥数语勾勒出末世孤臣的风骨。
这位以"雪中鸂鶒"闻名于世的词臣,其卒年虽无确切记载,然陆游《南唐书》卷九考其事迹,推断当在城破前夕。徐铉所撰《翰林学士江文蔚墓志铭》中提及高越晚年"每中夜起坐,泣涕漣澜",可见其目睹南唐国势日颓的痛切。宋人龙衮《江南野史》记其临终场景尤为细致:"命童子取朝服加身,北面再拜,乃属纩",这般仪节与《旧五代史》所载冯道临终"具朝服,秉笏正寝"竟成隔代呼应。
史料中关于其葬仪记载颇耐寻味。《江表志》称"家无余财,门人聚雪为冢",马令更详记"殡于城南梅岭,植双桧为识"。此般清寒身后事,恰与其《咏鹰》诗中"雪爪星眸世所稀"的孤高气韵暗合。今考《景定建康志》,梅岭确在城南雨花台侧,然桧树早湮没于宋元兵燹。
尤可叹者,其绝笔之作今已不传。仅《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存其断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或为晚年手稿残篇。陈彭年《江南别录》称其"临终尽焚词草",此说虽未见他书佐证,然观徐铉《骑省集》中《祭高侍郎文》有"琼章玉篆,灰飞烟阁"之语,或非虚言。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
0年-0年
故台城妓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歌妓,以其才艺和美貌闻名于当时。她生活在唐代的繁华时期,与许多文人墨客有过交往,其生平事迹多见于诗歌和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