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琴

2025年07月05日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允济

译文

昔在龙门侧
昔日伫立在龙门之畔
谁想凤鸣时
谁能想到凤凰鸣唱的时刻
雕琢今为器
如今精心雕琢成这乐器
宫商不自持
音律之美令人难以自持
巴人缓疏节
巴地之人演奏舒缓的节拍
楚客弄繁丝
楚地游子拨弄繁复的琴弦
欲作高张引
本想奏响高亢的引曲
翻成下调悲
却转而弹出低沉的悲音

词语注释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的前两个音级,这里代指音乐
巴人:古代巴地(今川东、重庆一带)的居民
楚客:楚地的游子,楚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繁丝:指琴弦,'繁'形容演奏手法复杂
高张引:高亢激越的引曲,'张'指琴弦紧绷的状态
下调:低沉的曲调,与'高张'相对

创作背景

诗词咏琴创作背景考略

一、器物源流

据《周礼·考工记》载"梓人为笋虡",先秦时期琴瑟制作已形成完整规制。此诗所谓"雕琢今为器",暗合《诗经·小雅》"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古法。龙门之桐,传说为制琴上品,《后汉书·蔡邕传》载其"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正与此诗首句"昔在龙门侧"形成时空呼应。

二、音律寄托

"宫商不自持"句,典出《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的礼乐观念。汉魏之际,琴道衰微,《宋书·乐志》言"雅乐不传,俗乐日盛",诗人以"巴人""楚客"对举,映射当时民间新声与古调雅乐的交锋。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理想,在此已化作"下调悲"的怅惘。

三、文人境遇

诗中"欲作高张引"之志与"翻成下调悲"之叹,实为六朝士人普遍心境。考《南史·文学传》,梁陈文人多怀"清商雅曲"之志而困于时势,恰似这张龙门桐木所制之琴,本欲"凤鸣"九霄,终落得在巴楚俗调中黯然神伤。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的沧桑感,与此诗形成互文。

四、美学流变

"缓疏节"与"繁丝"的对比,揭示魏晋至隋唐音乐美学的嬗变。《旧唐书·音乐志》载:"清乐者,南朝旧乐也...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诗人以琴器自况,既追慕《广陵散》般的高古之音,又不得不面对当时"繁手淫声"的现实困境,这种矛盾在"谁想凤鸣时"的设问中愈显深沉。

赏析

琴声穿越千年时光,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一缕永恒的艺术灵光。这首咏物诗以琴为媒,将匠人之心与文人之思熔铸成器,在宫商角徵羽的流转间,奏响了一曲关于艺术本质的生命悲歌。

雕琢成器中的凤凰涅槃
"雕琢今为器"五字道尽艺术创作的神圣仪式。正如《文心雕龙·原道》所言"雕琢性情,组织辞令",琴木的蜕变恰似文人精神的具象化。那曾经栖居龙门的梧桐,在匠人手中完成从自然物到艺术品的升华,暗合《乐记》"物动心感"的创作哲学。而"不自持"的宫商律吕,恰似严羽《沧浪诗话》描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揭示艺术创作中主客交融的玄妙境界。

弦外之音里的文化密码
诗中"巴人""楚客"的意象构建了精妙的文化坐标系。巴蜀的疏旷节拍与荆楚的繁复丝弦,形成《诗经》"雅郑不同声"般的艺术对照。这种对比令人想起朱熹《楚辞集注》中"楚人之词,其文华而少实"的审美判断,琴弦振动间实则回荡着地域文化的深层对话。而"高张引"与"下调悲"的戏剧性转折,恰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艺术辩证法。

生命困境的审美超越
末句"翻成下调悲"将全诗推向存在主义的高度。琴音的意外变调,隐喻着《文心雕龙·知音》所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艺术宿命。这种创作理想与现实偏差的永恒矛盾,在嵇康《琴赋》"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的论述中早有预示。诗人以琴写心,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乐器的咏叹,而是对艺术创作中主体性困境的深刻观照——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指出的"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古中寓深长之思,'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十字,道尽琴德与人世沧桑。弦外之音,令人想起嵇康《琴赋》中'物有盛衰而情无主'之叹。"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云:"'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二句,最得《楚辞》哀乐相生之妙。正如陶渊明无弦琴般,不在宫商而在意境,此所谓'弦指相忘'之化境也。"

琴学大家杨宗稷在《琴学丛书》中特别指出:"诗人以'巴人''楚客'对举,暗用伯牙子期典故。疏节繁丝之辨,非深谙琴理者不能道。末句'下调悲'三字尤妙,恰似《广陵散》终篇时的'怫郁慷慨',余音可绕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