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一具无名尸骸横陈道旁,任野草蔓生、蝼蚁侵蚀。这触目惊心的场景,定格成初唐诗坛上一首惊心动魄的挽歌——《道边死人》。据《全唐诗》考辨,此诗或属刘允济,或归刘元济,千年争议未决,恰似诗中亡魂,身世飘零难觅归处。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武周时期的洛阳官道,便能窥见创作之渊薮。彼时酷吏横行,周兴、来俊臣辈"罗织经"大行其道,《资治通鉴》载"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言"。诗人途经京畿要道,目睹的何止一具腐尸?分明是无数"直如弦"志士的缩影——汉末童谣"直如弦,死道边"的谶语,在七世纪的血色黄昏中再度应验。
诗中"冥寞讵知年"的叩问,浸透唐初文人集体创伤。陈子昂《感遇》"苍苍丁零塞"、卢照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皆与此诗共享着对生命脆痛的哲学凝视。那个"应为直如弦"的结语,既是给无名死者的判词,亦是对"豺狼在牢"时代的控诉——当《旧唐书》记载"每有制狱,必先取俊臣章程",诗人用五言绝句构筑的,实则是整个时代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