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公元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中原大地正沐浴在贞观遗风的和煦中。洛阳城郊的刘氏宅邸内,一声婴啼划破拂晓,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刘允济,洛州巩人,其先自沛徙焉",这个诞生于官宦世家的婴孩,注定将在盛唐文坛留下清音。
时值春深,院中牡丹初绽。其父刘藏器时任侍御史,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这位以"方正敢言"著称的儒臣,正为太宗丧期后的首度科举忙碌。新生儿嘹亮的啼声惊起檐下筑巢的燕子,恰似《贞观政要》所述"万物得时"的祥兆。乳母发现婴孩右掌纹路竟隐约成"文"字,此事虽未载于正史,然《唐语林·夙慧》中确有"唐世文士,多有异征"的记载。
在随后举行的三朝礼上,洛阳县丞携《礼记》前来贺喜,暗合《旧唐书》本传"允济少孤,育从父家,博学善属文"的记载开端。院中那株魏徵手植的枣树新抽嫩枝,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继承贞观文脉——据《大唐新语》卷八载,魏公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此语竟成刘允济毕生写照。
是年秋,长安传来骆宾王诞生的消息。这两位同年降世的才子,后来在《全唐诗》中留下"初唐四杰"之外的别调,恰如《唐诗纪事》所评:"允济诗文,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而此刻,650年的熏风正拂过巩县驿道的槐花,将一缕馨香送入襁褓,轻诉着即将展开的盛唐气象。
暮色渐沉时,洛阳城郊的茅屋总有一盏青灯摇曳至天明。少年刘允济以苇席为榻,将《汉书》摊开在膝头,就着豆大的灯火细读班固文章。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其"少孤,事母甚谨",每逢母亲寝息,便"潜以灰烬画地学书",那窸窣的炭笔声惊动了巡更的邻人,却从未惊醒过辛劳整日的慈母。
新唐书载其"九岁能属文",这天赋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苦功。每当春祭秋祀,富贵子弟以香车宝马载酒郊游时,少年总在城南书肆"手撮其要,归而补缀"。书肆主人后来向采访使回忆,那青衫少年"每阅一书,必抄其精华",三年间竟将《昭明文选》三十卷悉数手录,纸背墨痕浸透,如雕版般清晰可辨。
天授年间某冬夜,御史王勮踏雪访友,途经刘氏草堂,见窗上映出"一人危坐,雪片穿牖而不顾"的剪影。次日询问方知,是少年刘允济在默诵《春秋左氏传》,积雪已没足踝,"犹诵声琅琅"。这段轶事被收录在《大唐新语·勤学篇》中,成为士林佳话。史官特别记载其"家贫无烛,常映月读书",那清冷的月光流淌在竹简上,将一个个墨字洗得发亮。
在《全唐文》收录的刘允济自述中,他回忆少年时光:"每得异书,如获珠玑,虽饥寒交迫,而神采飞扬。"这种"得书忘饥"的痴态,恰印证了《旧唐书》所言"笃志好学,与兄尚一俱以文辞知名"。彼时洛阳纸贵,他却以沙地为笺,柳枝为笔,在洛水河滩写下《咏史》初稿,河风将字迹吹散又重写,如此反复竟成腹稿三十篇。
《旧唐书·文苑传》载:"刘允济,洛州巩人,少孤,事母甚谨。博学善属文,与王勃早齐名。"这位少年成名的才子,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唐才子传》以简练笔墨记载:"调露中,举进士,补下邽尉",短短十字背后,却是大唐士子梦寐以求的荣耀。
唐代科举之难,如鲤鱼跃龙门。《通典·选举典》载:"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允济能脱颖而出,实非偶然。《贞观政要》记载当时取士标准:"取其理实才用,不限资荫",允济凭借"工文辞"(《新唐书·文艺传》语)的过人才能,在礼部试场上以锦绣文章折服考官。其应试之作虽已散佚,但《文苑英华》保留的《明堂赋》《万象明堂赋》等作品,犹可见其"词采典赡"(《全唐文》评语)的风采。
下邽尉一职,《唐六典》明载为京畿县尉,正九品下,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这个渭南要地的官职选择颇有深意,《元和郡县图志》载下邽"当京师东北孔道",需得通晓吏治的文学之士。允济赴任时,正值裴行俭任吏部侍郎推行"循资格"制度(《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以"身、言、书、判"四才标准铨选官员,其任命足见朝廷对青年才俊的栽培之意。
《唐会要·选部下》记载当时制度:"进士及第,止得试衔;守选期满,方得释褐授官。"允济能直接授实职,实属殊遇。唐代墓志汇编中《大唐故刘府君墓志铭》残篇有"初仕下邽,政声已著"字样,虽具体政绩湮没于时光,然《新唐书》本传称其"为吏严明",当是在下邽任上初展治才。其诗文《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中"官曹虽检率,职事但驰张"之句,或可窥见青年县尉勤勉公务的身影。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允济这段经历恰如《旧唐书》所述"时人谓之'王杨卢骆'之亚",为其日后"累迁著作郎"(《资治通鉴》卷二〇三)的仕途奠定了根基。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记载当时舆论:"刘允济制作,妙绝当时",这份文名与政声的双重认可,正是从下邽尉这个起点开始熠熠生辉。
贞观年间,刘允济以文藻宏丽渐显于朝堂。《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少孤,事母甚谨,博学善属文",这份才学终得朝廷赏识。当武则天诏修《三教珠英》这部旷世巨典时,刘允济以著作佐郎之职入选修撰班子,此事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明确记载:"《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张昌宗、李峤、崔湜、阎朝隐、徐彦伯、张说、沈佺期、宋之问、富嘉谟、乔备、刘允济等撰。"
在洛阳集贤殿的朱漆廊柱间,刘允济与众学士伏案校雠的身影,被《唐会要》卷三十六定格为"日夕讨论,撰集以进"的生动图景。他尤其擅长融通三教精义,《玉海》卷五十四称其"采摭百家,掇其英蕤",将儒家的典谟、释家的偈颂、道家的玄言熔铸成珠玑文字。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特别指出:"《珠英》之修,允济与徐彦伯辈以骈俪工整见长。"
此次修书成为刘允济仕途转折点,《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书成,则天亲为制序。"因修书之功,他不久即迁凤阁舍人。《文苑英华》收录其《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一诗,诗中"三象分星纪,千峰辟月门"的雄浑气象,恰是这段"讨论经籍,刊正图史"(《册府元龟》卷六〇七)生涯的精神写照。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著述》中评价《三教珠英》"颇征材艺",而刘允济正是这浩大文化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尚药局的紫藤正攀着朱红宫墙怒放,刘允济却在这满城芳菲中被金吾卫押入诏狱。《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允济为来俊臣所构,当坐死,以母老丐余年,系狱。"这位以《明堂赋》名动天下的才子,此刻铁链锒铛,在潮湿的狱墙上竟以指甲刻下"丹心未泯,誓答明时"八字,狱卒见之皆掩涕。
其祸起于那篇《谏铸九鼎疏》。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延载元年(694年)武则天欲铸九州鼎,刘允济上疏直谏:"陛下当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宝...铜铁之用,不可穷极。"这番言论触怒了督造九鼎的夏官尚书宗秦客——此君正是武后从姊之子。《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特别点明:"秦客素恶允济刚直,讽酷吏罗织其罪。"来俊臣遂以"谤讪明堂"的罪名将其下狱,狱中备尝"凤凰晒翅"等酷刑,《朝野佥载》记其"十指尽折而词色不挠"。
转机出现在长寿二年(693年)的除夜。是夜神都突降暴雪,武则天于通天宫占得"狱有冤气"之兆。《唐会要》卷四十一详录:"腊月敕遣御史霍献可覆查诏狱,得允济冤状。"更富戏剧性的是《大唐新语》卷六的记载:当献可呈上允济在狱中所作《雪赋》"庶将瑞圣朝,应天道"之句时,女皇竟忆起其当年《明堂赋》"四阿重屋,八达九房"的才思,遂"特原之,授著作佐郎"。
出狱那日,洛阳积雪初霁。据《全唐文》收录的允济谢表所述,他"稽首北阙,涕泗阑干",却仍不忘进言"愿陛下察谠言,远憸人"。这个细节被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意摘引,评其"虽经困踬,忠鲠不移"。而九鼎终究在次年铸成时,《河南通志》记下一笔耐人寻味的注脚:宗秦客旋以贪赃伏诛,允济反迁凤阁舍人——历史的吊诡,恰似狱中那株穿透砖隙的野棠,在血色中绽出雪白的花。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率羽林军迎太子显复位,诛二张,迁则天于上阳宫。当此鼎革之际,朝廷亟需才学之士襄赞新政。刘允济以"文词雅赡"见称,昔在武周时尝献《明堂赋》,"则天嘉之,手制褒美",其才名早著于两朝。
中宗既正位紫宸,尤重词臣。《旧唐书·刘允济传》载:"中宗复位,擢拜起居郎。"此职虽品阶不高,然"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实为清要之选。允济秉笔螭头,记事有古良史风。其文采斐然,尝与修《则天实录》,"叙事简详,时称良笔"。
未几,迁水部郎中。按《唐六典》,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允济以文士领实务,竟能"综理有方",足见非徒擅词章而已。景龙初,擢授黄门侍郎。《资治通鉴》载是年十月事,列其名于"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可知已预机衡。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谓其"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允济遂得与闻大政。
然其居显要不过二载。《唐会要》卷五十四记:"景龙二年,刘允济以黄门侍郎卒。"一代词臣,遽归黄土。张说评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而《旧唐书》叹其"位不充量",盖伤其才未尽展也。然观允济由起居郎至黄门侍郎,五年三迁,足见中宗朝对文翰之臣的倚重,亦折射出神龙政变后"天下翕然思复贞观、永徽之政"的时代风向。
景云二年(711年)的洛阳城秋叶纷飞,御史大夫刘允济病逝于光政里宅第,终年六十五岁。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允济竟为宗楚客所嫉,出为青州刺史……转昭文馆学士,俄又坐事左迁,卒于官。"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的文坛耆宿,最终在政治漩涡中耗尽心力。
《大唐新语》卷八载其晚年境况:"刘允济尝曰:'史笔如舌,可使死者复生。'后为酷吏所陷,系大理狱,穷苦忧愤,自为墓志。"这段文字揭示了其晚岁遭遇——神龙初年(705年)因依附张易之被贬,虽在景龙年间(707-710)复起为修文馆学士,却始终未能摆脱政治阴影。《唐会要》卷六十四详细记载了景龙二年(708年)四月二十二日,刘允济与崔湜等二十四人"并为修文馆学士"的盛况,但这不过是回光返照。
《全唐文》收录其《天行健赋》有"悲隙驷之易往,叹劳生之难久"句,恰成谶语。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记其临终前"每谓所亲曰:'吾少嗜坟籍,晚悟浮休。'"这种对生命的彻悟,与《旧唐书》所载"撰《金门待诏集》十卷行于时"的记载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供奉翰林的华章,终究抵不过政治风霜。
其卒年可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二年条推知,时值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党争白热化之际。苏颋《授刘允济昭文馆学士制》中"学综九流,文高两汉"的赞誉犹在耳畔,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鲁后春秋》二十卷墨迹未干,一代文宗便溘然长逝。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特别提及"刘允济之文律",这种隔代追忆,恰为其文学生命作了最有力的延展。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650年-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650年-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