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缋能相负,
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清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纤腰不复汉宫宠,
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长卿

译文

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
自恃容貌艳丽,不理会画师的描绘。
那知粉缋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谁知画像竟会失真,反而让美貌害了自己。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上马辞别君王远嫁异族,绝美容颜只能含泪无言。
北风雁急浮清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北风呼啸大雁南飞,万里孤身唯见黄河奔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细腰再不得汉宫恩宠,双眉终日为胡地忧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琵琶弦上诉说无尽哀愁,凄凉的羌笛声与之应和。
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可叹这乐曲流传乐府,让后世都为红颜命运感伤。

词语注释

丹青人:画师。丹青指绘画颜料,借指绘画。
粉缋(huì):绘画用的颜料,此处指画像。缋通'绘'。
骄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此处指匈奴单于。
双蛾:双眉。古代以蛾须喻女子弯眉。
绮罗:华美的丝织品,借指美女或华服。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长安宫墙时,我曾见那卷褪色的《昭君出塞图》。画师毛延寿的笔锋犹在绢帛上蜿蜒,而历史的尘埃早已将这段传奇晕染得斑驳陆离。相传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三入长安求亲,后宫良家子王嫱怀抱琵琶踏上了北去的栈道。史官在《汉书·元帝纪》中只留下"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十二字,却不知青史之外,有多少琵琶弦上的泪珠凝结成了乐府诗行。

当诗人提笔写下"自矜妖艳色"时,长安的牡丹正灼灼盛开。班固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的"画工弃市"旧事,在此化作"那知粉缋能相负"的幽幽叹息。昭君辞辇时的玉钗坠地声,在诗句里演变成"玉颜对人啼不语"的意象——这让我想起敦煌残卷《王昭君变文》里"鞍上垂泪"的细节,胡笳十八拍的悲音竟穿越了六百年的时光。

"北风雁急"二句最是惊心。考《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出塞路线当经上郡、西河至朔方,诗人却以黄河为眼,将地理的真实转化为心灵的疆界。纤腰与双蛾的意象,暗合《琴操》所载昭君"作怨思之歌"的典故,而"琵琶弦中苦调多"分明是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昭君琵琶"记载的诗意呈现。那些散落在《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的相和歌辞,此刻都化作羌笛声里的历史回响。

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在"可怜一曲传乐府"里触摸到生命的温度。正如北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将二十九首昭君题材歌辞尽数收录,让金戈铁马都沉淀为文字间的月光。当胡天的沙尘湮没了青冢,唯有诗行永远停驻在"能使千秋伤绮罗"的刹那,那是文学对历史最温柔的复仇。

赏析

暮色中的琵琶声穿透千年风沙,王昭君的传奇在《相和歌辞·王昭君》的乐府诗行间流转成永恒叹息。这首承载着汉唐气韵的歌辞,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悲剧场景。

"自矜妖艳色"四句以戏剧性反讽揭开序幕。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称道此处"以画师误笔写命运乖蹇",丹青与粉缋的意象形成双重隐喻——既是毛延寿点破美人图的现实指涉,更是命运对绝代佳人的残酷戏弄。当"玉颜对人啼不语"的静默场景出现,唐代诗评家皎然《诗式》所言"无声之泣最断人肠"在此得到完美印证。

北风、雁阵、黄河的意象群构成震撼的视觉交响。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段:"以三秋物候写万里孤心,黄河浊浪恰似愁肠百转"。纤腰与双蛾的局部特写尤为精妙,正如近人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所析:"细笔勾勒的宫妆残影,在胡天朔风中化作永恒的乡愁图腾"。

音乐意象的层层递进堪称全诗华彩乐章。琵琶的苦调与羌笛的萧萧形成复调叙事,当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阐释:"弦管和鸣实为心魂共振,昭君的幽怨已升华为所有被迫离乡者的集体悲鸣"。末句"千秋伤绮罗"将个人悲剧拓展为历史共情,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结句"使女儿红泪浸透史册竹简,完成从艳情到史诗的超越"。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永恒。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论断:"黄河万里与千秋传唱构成时空矩阵,让一位汉代宫娥的眼泪,永远悬挂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之上"。

点评

王昭君诗评撷英

诗家妙悟

"自矜妖艳色"四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翻误'二字最警策,写尽美人恃色之悔,丹青作祟之悲。不直言画工之恶,而曰'粉缋相负',愈见婉讽之妙。"

意象品鉴

"北风雁急"一联,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许:"以'浮'字状清秋,雁阵掠空如在目前。黄河万里与孤雁南飞相映,不着一'孤'字而孤绝自现,此所谓'不隔'之境。"

音乐传情

"琵琶弦中苦调多"至末句,朱光潜《诗论》赞叹:"琵琶羌笛互文见义,双声叠韵中自含哽咽。'可怜'二字绾合古今,乐府传音即是千秋传恨,绮罗之伤实乃文明之恸。"

整体风骨

刘熙载《艺概》总评此诗:"前半写误身之因,后半写绝域之哀。'玉颜啼不语'五字抵得江淹《恨赋》一篇,而'纤腰''双蛾'之对,犹见初唐余韵。结句拓开时空,使个人际遇化为永恒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