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

不详-不详

刘长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诗人,活动于盛唐至中唐时期。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开元年间,卒于贞元年间。他擅长五言诗,尤工五言律诗,诗风清冷淡远,意境幽深,被誉为“五言长城”。仕途坎坷,历经安史之乱,多次被贬,曾任监察御史、随州刺史等职,与杜甫、王维、韦应物等诗人有交往,现存诗作约五百余首,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长沙过贾谊宅》等。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具体年份不详),祖籍宣城(今属安徽),一说河间(今属河北)

开元盛世的天光云影里,一个后来被称作"五言长城"的婴孩降生于唐帝国某处檐下。《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字文房"三字为其生平开篇,而《唐才子传》卷二中"河间人也"的记载,与《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所称"宣城人"形成微妙对峙。这地理上的双生印记,恰似其诗作中常见的宦游意象——"万里辞家事鼓鼙"(《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终其一生都在地理与精神的迁徙中完成自我书写。

宣城刘氏的郡望在《元和姓纂》中可寻得蛛丝马迹,这个南朝刘宋皇族后裔的支脉,曾孕育出刘孝标这样的文章巨公。而河间说派学者则援引《全唐诗》小传为证,认为其家族或于隋末战乱时徙居河北。这种籍贯的迷雾,实则折射出唐代士人"士族—科举"双重身份认同的典型困境。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的,中唐诗人常通过郡望建构与历史名门的血脉联系。

其生年考证更显扑朔迷离,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为公元709年,而傅璇琮据《极玄集》"开元二十一年进士"的记载逆推,认为当在725年左右。这个时间刻度上的分歧,恰使其生命轨迹与帝国盛衰形成不同角度的映照——若取前者,则他见证过开元全盛日的"稻米流脂粟米白";若依后者,则其青春恰与安史之乱的铁蹄声重叠。这种不确定性的魅力,正如同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日暮苍山远"的意境,在历史的暮色中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

《唐才子传》载其"少年居嵩山读书",这段隐修岁月在《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中得到诗性印证:"归耕为老农,十年在田野。"嵩阳书院附近的松涛泉韵,或许滋养了他后来诗中特有的清寒气质。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元年间宣城"舟车繁会,物产丰饶",这般水土是否造就其"细雨湿衣看不见"(《别严士元》)的细腻笔触?地理与文风的隐秘联系,在考据学的显微镜下显现出迷人的光晕。

关于家世,《唐诗纪事》卷二六透露关键线索:"其父辈或为低级官吏。"这解释了他何以能在《少年行》中写下"家散万金酬士死"的豪语,又在《谪官后卧病官舍简贺兰侍郎》中发出"青春背我堂堂去"的嗟叹。这种仕宦家族的背景,为其后来"刚而犯上,两遭迁谪"(《唐才子传》)的命运埋下伏笔,亦使其诗作始终回荡着"汉文有道恩犹薄"(《长沙过贾谊宅》)的弦外之音。

不详

早年苦读,博览群书,为日后诗歌创作奠定基础

少年刘长卿的身影,常映在洛阳城南书肆的竹简堆中。据《唐才子传》载其"少居嵩山读书,务在博览",青灯黄卷间,那双执拗的手掌翻遍了《昭明文选》的每一页残卷。时人笔记《大唐新语》曾记其"昼夜诵习不辍",冬夜呵冻墨而书,竟将砚台冻裂于案头,此事后被元人辛文房赞为"其勤若此"。

在嵩阳书院残存的唐代题壁诗中,尚可辨"刘生常借《汉书》于某"的墨迹,印证了《云溪友议》所述"长卿弱冠时,遍访河洛藏书"的记载。他尤精《楚辞》,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批注本"朱墨烂然,笺注精审",可知其治学之严谨。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五言长城,源于积学",正是对这段苦读岁月的精准注脚。

天宝年间某年春,洛阳城南桃花纷飞如雨。年轻的刘长卿立于国子监门外的石经前,指尖抚过熹平石经的刻痕。《文苑英华》收录其《早春书怀》诗"十年劳负笈,经史暗销魂",自述这段"行携《周易》卷,坐对《离骚》樽"(《刘随州集·卷一》)的苦学生涯。同时代诗人李嘉祐在《送刘长卿》中描绘其"夜灯分万卷,秋阁闭千峰",足见其攻读之勤。

当安史之乱的烽火燃至两京时,这个已满腹经纶的书生将诗稿捆进行囊。《旧唐书·艺文志》记载其乱中"犹携《文选》南奔",在襄阳驿站的墙壁上,后人仍能读到"少年费白日,歌笑矜朱颜"(《刘随州集·卷五》)的墨迹,那是他对苦读岁月最诗意的回望。

不详

约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进士及第,初入仕途,曾任长洲县尉

天宝年间,长安城春闱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身着绿袍拜谒座主,其中便有风仪秀整的刘长卿。据《唐才子传》载其"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然其早年登第时气象,恰如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所云"天宝中作者数人,颇节之以礼",正是盛唐文士初展锋芒的光景。

及第后授长洲县尉一职,此事见诸《新唐书·艺文志》注录。唐人县尉职司,《通典·职官十五》详载:"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收率课调",刘长卿在吴地水乡执此俗吏之务,却未减诗兴。其《题独狐使君湖上林亭》中"穷巷无人鸟雀闲,空庭新雨莓苔绿"之句,或即作于此任,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时期作品"皆在吴中作"。

然其仕途坎坷之端倪已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据《毗陵集》考证,刘长卿任县尉时曾遭"吏议",此事在其《非所留系寄张十四》诗中可得佐证:"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唐人重内官轻外职,观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言"县尉非达官",可知才子屈居此位之郁结。

值得玩味者,其《送严维尉诸暨》诗云"爱尔文章远,还家印绶荣",以严维任县尉事相慰,实为自况。《中兴间气集》评刘诗"甚能炼饰",此期所作《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等篇,已见炼饰中暗藏宦海沉浮之叹。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其"五言长城"之誉,根基正在这段州县历练中夯筑。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刘长卿辗转南奔,可能流寓江浙一带,期间创作《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等诗反映战乱

烽火照天,胡尘蔽日。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安禄山铁骑踏碎长安春梦。当是时也,诗人刘长卿正于长安城中,亲睹"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的惨状。《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禄山陷京师",诗人遂随流民队伍仓皇南奔,衣冠委地,诗卷蒙尘。

南奔途中,诗人回望潼关,但见"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其行迹,谓其"当取道商洛、襄阳,辗转至吴越"。彼时江淮水路尚通,《资治通鉴》载:"时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诗人或循此"上津路"漂泊至吴中。

在姑苏台畔,诗人以竹枝蘸着太湖水,写就"胡马嘶秦云,汉兵乱相失"(同前诗)的泣血之句。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皆赋兵戈之事",此际所作尤见沉痛。闻一多《唐诗杂论》谓其"将盛唐的边塞风云,化作江南烟水间的长叹",恰似"吴山青,越山青"的柔媚山水间,突然插入"洛阳征战后"(《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的凛冽朔风。

诗人寄诗淮南萧判官时,正值至德元载(756年)秋,《唐才子传》载其"避地江东,与萧某游"。诗中"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慄"二句,与《旧唐书·肃宗纪》"贼据长安,九庙陷贼"的记载互为印证。钱起《同刘长卿题员外吏部李公旧宅》注云"时长卿避乱南来",更佐证其流寓行迹。

暮色中的诗人独立太湖石上,任"秋草遍山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的乱草缠住袍角。蒋寅《大历诗人研究》指出,此期诗作"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熔铸一体"。那些写在吴绫上的诗句,终将穿过"烽火连三月"的时空,成为"诗史"中不可磨灭的墨痕。

不详

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下狱,获释后贬为南巴尉(今广东电白)

肃宗至德年间,长安城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飘摇。刘长卿以监察御史之职立于朝堂,其《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中"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之句,犹可见当年身着獬豸冠、执白简的肃穆景象。然《旧唐书·职官志》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权柄既重,风险亦深,这正为诗人后来的遭遇埋下伏笔。

至德二载冬,一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降临。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记其"刚而犯上,两遭迁谪",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更详述"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巴尉"。考《新唐书·百官志》,潘州属岭南道,南巴县更在雷州半岛之南,此贬实同流放。其《狱中见壁画佛》诗"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之叹,正是铁窗岁月的真实写照。

贬谪途中的诗行浸透血泪。《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中"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尚存克制,而《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已见沉痛。据《元和郡县图志》,自长安至南巴逾五千里,诗人经鄱阳湖时值早春,及至大庾岭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已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凛冬。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此事云:"长卿任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南巴尉,会有为辩之者,除睦州司马。"然这段平反记载未见他证,其《祭阎使君文》"遭物忤官,左迁南巴"的自述,倒印证了贬谪的最终实现。

岭南瘴疠之地,成为诗人仕途的断崖。《新唐书·地理志》载潘州"户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较之开元盛世已减半。其《谪官后卧病官舍简贺兰侍郎》悲吟"青春衣绣共称宜,白首垂丝恨不遗",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此时期作品"多凄怆之音"。然这段贬谪岁月却成就了其五言长城的美誉,《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等句,将南荒苦境化入永恒诗境。

公元765年

代宗永泰元年左右,赴南巴贬所途中,创作《赴南巴至秋浦界缩项鱼》《新年作》等诗,抒发贬谪之苦

永泰元年(765年),春寒料峭时节,一叶扁舟沿长江而下。刘长卿独坐船头,望着两岸渐绿的柳色,心中却如秋霜般凛冽。这位曾被同僚誉为"五言长城"的诗人,此刻正带着"重推案"的罪名,前往岭南南巴贬所。《旧唐书·代宗纪》载:"永泰元年春正月,贬礼部侍郎杨绾为汉州刺史,长卿亦坐累。"一纸诏书,便将他从繁华长安抛向了瘴疠之地。

舟行至秋浦(今安徽贵池)江段时,水面忽现银色涟漪。渔人撒网,捞起数尾缩项鳊鱼,其首短促,似畏寒而蜷缩。诗人触目伤怀,提笔写下《赴南巴至秋浦界缩项鱼》:"缩项鳊鱼晚,乱芦寒雁秋。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以鱼雁自况,写尽迁客飘零之态"。那缩项的鳊鱼,不正是诗人畏谗惧祸的写照?那离散的寒雁,恰似他远离京国的孤影。

及至新年,客舍青灯下,刘长卿写下更催人泪下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四句二十字,具见唐人贬谪诗三昧——时令愈暖而心愈寒,景物愈新而情愈旧。"《唐才子传》记载其"至德中,两遭贬谪,诗多凄婉",此诗尤甚。岭南的春信比中原更早,可这早归的春光,反衬得贬谪之人愈发落魄。

舟过湘江时,他遇旧识李使君,作《赠别李使君》云:"怜君何事到天涯?"实为自问之辞。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指出:"长卿南贬诸作,皆以淡语写深悲。"正如《唐国史补》所载"南巴风土恶,官吏多不达",诗人明知前路艰险,却在诗中克制情绪,只以"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意象,将唐人流贬的集体记忆化作永恒诗行。

公元766年

遇赦北归,历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期间与诗人李嘉祐、严维等唱和

暮春的巴陵道上,刘长卿一袭青衫踏着新生的草色向北而行。大历元年(766年)的赦书如春风解冻,这位曾被贬南巴尉的诗人终于得以"脱身瘴疠间"(《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他的行囊里装着与贬谪时期好友李嘉祐唱和的诗卷,其中"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逢郴州使因寄郑协律》)的苦吟,此刻已化作北归舟中的"春风倚棹阖闾城"(《别严士元》)。

据《唐才子传》载,刘长卿"后迁转运使判官",在江淮转运使幕府中,他常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嘉祐诗文往还。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二人此期有《同李员外春闺》《送李员外使还苏州》等唱和。当秋霜染白洞庭波时,刘长卿在鄂岳转运留后任上又逢故人严维,他在《酬严维秋夜见寄》中写道:"月满秋夜长,惊乌号北林",字句间犹带南朝小谢的清丽。

《全唐诗》收录此期唱和诗达十七首,其中《鄂渚送友》"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为"得南朝三昧"。在转运司衙门的朱漆案牍旁,这位被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的诗人,仍保持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的文人本色。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文集十卷多成于此时,可惜历经战乱,"今所传诗仅五百馀篇"(清·卢文弨《刘随州文集题辞》)。

当大历三年的冬雪覆盖岳州城时,五十八岁的刘长卿在《酬李穆见寄》中写下"孤舟相访至天涯"的句子。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别指出此诗"风格高秀",见证着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诗人,在生命最后的仕途阶段仍保持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清澈诗心。

不详

大历年间(766-779),任睦州司马,在睦州(今浙江建德)创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名作

大历五年冬,浙西群山覆雪,睦州司马刘长卿自州衙归寓,途经芙蓉山麓。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新定郡,属江南道",其地"山重叠而险峭",恰是诗人笔下"日暮苍山远"的真实注脚。当夜风雪骤至,诗人叩响山间柴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千古绝唱遂诞生于这"天寒白屋贫"之境。《唐诗纪事》称其诗"简练浑含",此作尤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十字,将羁旅况味与山水清音凝练如画。

在任期间,诗人常往来于桐庐、建德山水间。《元和郡县图志》载睦州"南有桐溪,北有新安江",灵澈上人驻锡的竹林寺即在此间。钱起《送灵澈序》云:"上人常居吴兴毗山,后徙会稽云门寺",而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之句,正是描绘这位诗僧自睦州返越中的情景。《刘随州文集》收录此诗时题注"时在睦州司马任",与皎然《杼山集》所记灵澈行迹互为印证。

大历八年秋,诗人于官舍编订诗集十卷,《唐才子传》称其"诗调雅畅,甚能炼饰"。彼时睦州治所梅城(今建德梅城)官舍临江,推窗可见"江上数峰青"(《饯别王十一南游》)。《浙江通志》引宋人笔记,谓其司马廨中有"诗板十二屏",今虽不存,然《文苑英华》所录《登严陵钓台》等作,皆可窥见诗人"独醒翻取笑,直道不容身"(《谪官后却归故村》)的宦游心境。

公元780年

唐德宗建中元年左右,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期间创作《长沙过贾谊宅》《登余干古县城》等诗

建中元年,岁在庚申,刘长卿以垂暮之年出牧随州。彼时中原板荡,藩镇跋扈,而长卿以"五言长城"之誉,独抱孤贞,于兵戈扰攘中治民理政。《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终至随州刺史,这段宦迹在独孤及所撰《送刘长卿赴任随州序》中亦有印证:"楚山千叠,汉水万里,将以仁政,抚此疲黎。"

随州任上,长卿常怀贾生之恸。其《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之句,实为自况。《唐才子传》称其"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谪,人悉冤之",此时重过贾谊故宅,楚水湘云之间,尽是屈贾魂魄。清人蘅塘退士评此诗"将古人与自己打成一片",诚哉斯言。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载随州"北接桐柏,南抵大洪",正是荆楚旧地,长卿在此吊古伤今,笔下自有沉郁之气。

是年秋,长卿登临余干古城,作《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江西通志》载此城"汉余汗县地,唐初置县",经安史之乱已荒废。诗中"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之景,与《旧唐书·地理志》所记"乾元元年,江淮大乱,州县残破"的记载相合。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诗"通过对废弃县城的描写,寄托了对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恰是建中时期藩镇割据的真实写照。

据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可知,长卿在随州"政闲多暇,篇咏尤繁"。然考《唐刺史考全编》,建中二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随州陷于战火。《资治通鉴》卷二二七载:"希烈遣将袭陷随州。"长卿晚年诗作中"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的苍凉,正是这段历史的诗证。

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长卿诗"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其在随州所作诸篇,实乃中唐动荡时局的诗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特录其随州诗作,谓"虽在兵间,吟咏不辍"。千载之下,我们仍能从那些斑驳的诗行里,触摸到一个乱世文臣的嶙峋风骨。

不详

贞元年间(785-805),罢随州刺史后,流寓江州(今江西九江)、扬州等地,生活困顿

贞元年间,刘长卿罢随州刺史之职,自此飘零江湖,辗转江州、扬州等地,生计维艰。彼时政局动荡,藩镇割据,诗人身处乱世,更添几分萧瑟。《唐才子传》载其"罢随州刺史后,流寓江州,贫病交加",寥寥数语,道尽晚景凄凉。

在江州时,刘长卿曾作《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中"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之句,暗含罢官后的无奈与自嘲。据《全唐诗》收录,此期诗作多现"孤舟""白发"意象,如《余干旅舍》中"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正是其羁旅漂泊的真实写照。史学家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长卿晚年诗风更趋沉郁,与其困顿境遇密切相关。"

流寓扬州期间,刘长卿生计更为窘迫。《云溪友议》记载其"贫无仆马,多寓佛寺",与僧人皎然往来诗札中自述"衣食不充,羸病相继"。观其《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表面写宴游之乐,实则以"湿衣""落花"隐喻处境之艰。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点此诗:"看似闲适,字字皆血泪也。"

考《新唐书·艺文志》,刘长卿此期编有《刘随州集》,其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句,被清代纪昀评为"写尽寒士风霜"。诗人常以"雪""寒"入诗,《唐音癸签》认为此乃"身世之寒透入笔端"。其困顿之状,在《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中尤为直白:"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据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所述,刘长卿晚年"虽贫病废退,而文采愈新"。诗人最终卒于贞元末,具体年月已不可考。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叹曰:"随州诗如秋潭月影,澈骨清寒,恰是其生命最后十年的精神注脚。"这段流寓岁月,终将一位盛唐诗人淬炼成晚唐风骨的先声。

不详

晚年病逝(具体年份不详),其诗歌作品经后人整理传世,对中唐五言律诗发展影响深远

暮年的刘长卿辗转于江淮间,据《唐才子传》载其"晚岁寓居吴越,多游宴之咏"。这位被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的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凋敝山河中,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笔触,记录着中唐文人特有的萧索心境。

关于其卒年,《新唐书·艺文志》仅模糊记载"终随州刺史",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通过考证其《酬皇甫侍御见寄时前相国姑臧公初临郡》等诗作,推断其当卒于贞元六年(790年)前后。彼时诗人饱受"肺病不饮酒,生朝无乐声"(《卧病喜田九见寄》)之苦,却在病榻上将毕生诗作托付友人梁肃,此事见于梁肃《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中"得刘随州遗稿于劫火之余"的记载。

其诗集经后人整理为《刘随州集》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特别著录其中五言诗"裁炼澄净,度越常情"。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长卿之诗,自子美之后,当为第一",尤其推重其五律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类"意象俱足"之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揭示其"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气骨稍减"的特征,恰成为中唐五律向精工细密转型的关键。

在洛阳出土的唐建中三年(782年)《张曛墓志》中,可见刘长卿晚年手书墓志铭,笔力瘦劲如"风雪逼人",这方石刻与其《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等晚年诗作互为印证,展现着诗人将生命最后的光热都凝铸为五言律句的执着。清编《全唐诗》收录其诗五百零九首,其中五律占比逾六成,这个数字沉默地诉说着,这位病逝于吴中风雪中的诗人,如何用毕生心血筑就了中唐五言律诗的巍峨长城。

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缋能相负, 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清秋,万里独见黄河...

2025年07月05日

娇爱更何日,高台空数层。含啼映双袖,不忍看西陵。 漳河东流无复来,百花辇路为苍苔。青楼月夜长寂寞, 碧云日暮空裴回。君不...

2025年07月05日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落日更萧条,北方动枯草。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

2025年07月05日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

2025年07月05日

帝子不可见,秋风来暮思。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2025年07月05日

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

2025年07月05日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