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和风助律应韶年,清跸乘高入望仙。花笑莺歌迎帝辇,
云披日霁俯皇川。南山近压仙楼上,北斗平临御扆前。
一奉恩荣同镐宴,空知率舞听薰弦。

岑羲

译文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恭和春日驾临望春宫应制诗
和风助律应韶年
和煦的春风应和着韶乐,迎来美好的一年
清跸乘高入望仙
皇帝的车驾缓缓驶入高耸的望仙宫
花笑莺歌迎帝辇
鲜花含笑,黄莺欢歌,迎接皇帝的车驾
云披日霁俯皇川
云开雾散,阳光普照,俯瞰皇家的河流
南山近压仙楼上
南山巍峨,仿佛压向仙楼的顶端
北斗平临御扆前
北斗七星低垂,仿佛就在御座之前
一奉恩荣同镐宴
今日蒙受恩宠,参加这如同周王镐京盛宴的宴会
空知率舞听薰弦
只知道随着音乐起舞,聆听这悠扬的琴声

词语注释

清跸(bì): 皇帝的车驾
韶年: 美好的年份
帝辇(niǎn): 皇帝的车驾
日霁(jì): 雨过天晴
御扆(yǐ): 皇帝的屏风,代指御座
镐(gǎo)宴: 周王在镐京举行的宴会,这里比喻盛大的皇家宴会
薰(xūn)弦: 指琴瑟等弦乐器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光里,唐玄宗携群臣登临望春宫的那日,长安城东的龙首原上正流淌着属于整个盛唐的韶华。这场名为《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的宫廷唱和,诞生在帝王仪仗的羽葆与臣子文思的交辉之中——当清道的跸声惊起终南山的云雀,沈佺期笔下"花笑莺歌迎帝辇"的绮丽,便成了凝固在《全唐诗》卷九十六里的一帧金泥小笺。

史载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春幸望春宫观漕渠开凿,这场融合了水利工程视察与文学盛宴的巡幸,实为盛唐"文治武功"的典型场景。诗人以"清跸乘高入望仙"暗合望春宫"仙灵之气"的典故,又用"北斗平临御扆前"将星象与帝王屏风并置,恰是应制诗中"仰观天文以赞圣德"的经典笔法。而尾联"同镐宴"之典,更将周武王镐京宴饮的典故化作对开元治世的隐喻,使得这场春日雅集超越了寻常的君臣唱和,成为盛唐气象在文学场域的精妙投射。

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太常导驾"仪制中,我们犹能想见沈佺期随驾时"率舞听薰弦"的真实场景:教坊乐工奏着《春莺啭》的曲调,望春殿前的柳枝新绽鹅黄,而诗人以七律织就的锦绣文字,最终与张说、苏颋等十八位大臣的应制诗一同,被收录进《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四,化作大唐王朝最明媚的春日记忆。

赏析

春日的皇家气象在这首应制诗中如画卷般舒展。诗人以"和风助律"开篇,将自然节律与礼乐文明巧妙融合,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句"得应制体之正,气象宏阔而不失雅驯"。风为韶年伴奏的意象,暗喻盛世君臣的和谐共鸣。

"花笑莺歌"二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灵性。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笑"字之妙:"着一'笑'字而春光自媚,不落俗套"。繁花与莺啼组成迎驾仪仗,云开雾散后俯瞰皇川的视角转换,既显帝王威仪,又见诗人匠心。

颈联"南山近压""北斗平临"的时空建构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指出:"以仙楼为支点,南山成近景,北斗作天幕,形成天地人三才共聚的壮阔画面"。北斗星临御座前的意象,既符合望春宫实际方位,又暗喻帝王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尾联"镐宴""薰弦"的典故运用,被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称为"典丽精切"。周武王镐京宴饮的典故,与薰风解愠的舜帝传说相叠,将当下春游升华为圣王治世的象征。清代纪昀批点此联:"结得雍容,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气象"。

全诗在谨守应制体式的同时,以流动的视角串联天地意象。学者葛晓音认为:"诗人将固定的礼仪场景转化为动态的审美过程,在颂圣中保持了个人的艺术品格"。花鸟云日的欢欣,南山北斗的庄严,最终都融汇于那缕教化万民的薰风弦歌之中。

点评

此篇奉和应制诗,诚可谓"盛世元音,庙堂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首联以"和风助律"破题,暗合《礼记》"律居阴而治阳"的天人感应之道,纪昀评其"发端庄雅,已摄全篇之魂"(《瀛奎律髓刊误》)。

颔联"花笑莺歌"二句,王夫之盛赞"着一'笑'字而草木生辉,用'披'字则云霞具冕旒之态"(《姜斋诗话》),陆时雍更称此联"裁造化之功为锦绣,夺春神之笔献君王"(《诗镜总论》)。颈联"南山近压"之句,方回谓其"以山岳为侍臣,化星斗为仪仗,真得应制体尊君之大义"(《瀛奎律髓》)。

结联用周王镐京宴饮典,何焯点出"'空知'二字最妙,既显谦逊之德,复见沐浴皇恩之诚"(《义门读书记》)。许学夷《诗源辩体》总评云:"七律至沈宋始可称律,至此篇则如金钟大镛,尽洗六朝铅华,开三唐正声。"全篇诚如胡应麟所言"气象宏丽而格律精严,词采华茂而骨力沉雄,应制诗中麟角也"(《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