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光里,唐玄宗携群臣登临望春宫的那日,长安城东的龙首原上正流淌着属于整个盛唐的韶华。这场名为《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的宫廷唱和,诞生在帝王仪仗的羽葆与臣子文思的交辉之中——当清道的跸声惊起终南山的云雀,沈佺期笔下"花笑莺歌迎帝辇"的绮丽,便成了凝固在《全唐诗》卷九十六里的一帧金泥小笺。
史载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春幸望春宫观漕渠开凿,这场融合了水利工程视察与文学盛宴的巡幸,实为盛唐"文治武功"的典型场景。诗人以"清跸乘高入望仙"暗合望春宫"仙灵之气"的典故,又用"北斗平临御扆前"将星象与帝王屏风并置,恰是应制诗中"仰观天文以赞圣德"的经典笔法。而尾联"同镐宴"之典,更将周武王镐京宴饮的典故化作对开元治世的隐喻,使得这场春日雅集超越了寻常的君臣唱和,成为盛唐气象在文学场域的精妙投射。
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太常导驾"仪制中,我们犹能想见沈佺期随驾时"率舞听薰弦"的真实场景:教坊乐工奏着《春莺啭》的曲调,望春殿前的柳枝新绽鹅黄,而诗人以七律织就的锦绣文字,最终与张说、苏颋等十八位大臣的应制诗一同,被收录进《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四,化作大唐王朝最明媚的春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