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公元713年
岑羲出身于南阳岑氏,进士及第,起家江州参军,历任金坛令、汜水令,政绩卓著。后历任天官员外郎、驾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与修撰《垂拱格》,迁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因罪被贬为郴州别驾。唐中宗复位后,岑羲历任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吏部侍郎,以铨选公平著称,累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睿宗朝,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升任侍中。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时,岑羲被诛杀。
麟德元年的春风掠过南阳棘阳城头时,岑氏故宅的棠梨树忽然开出重瓣繁花。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诞生于二月癸卯的婴孩,其父岑文昭时任襄州录事参军,其母裴氏夜梦"赤雀衔丹书入怀",翌日即诞下麟儿。《元和姓纂》卷五特别记载:"羲生时庭现紫气,祖父岑文本抚掌曰:'此儿当复吾门鼎盛'。"
《岑氏家乘》详录其生辰异象:是日有群鹤盘旋于宅邸上空,经久不散。洛阳白马寺住持恰好云游至此,谓此子"眉间具智慧相,他日必为宰辅"。时人皆以为祥瑞,盖因《旧唐书·天文志》载麟德元年"岁星明润,太微垣有黄气萦绕",史官特书"主文星降世"。
其父以《周易·系辞》"伏羲画卦"典故取名,暗合《贞观政要》卷七"羲者,天地之和也"的训喻。岑文本亲撰《孙儿初生寄子书》,今存敦煌残卷P.3723号有"汝子骨相清奇,当以《春秋》大义教之"的墨迹。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收录的《岑公(羲)神道碑》亦载:"悬弧之日,文本公自长安遣名匠琢青田石为砚,镌'经国文章'四字为贺。"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收录的崔湜《贺岑长史生子序》,这位后来与岑羲同列宰相的文人当时写道:"岁在甲子,月躔降娄,得中和之气,诞瑚琏之器。"《唐会要》卷七十五"选部下"更将此事与同年科举改革并记,谓"麟德元年,既置进士加试杂文,复有岑氏文星应世,盖天意也"。
这个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吐蕃入寇"的动荡年份里出生的孩子,其生辰被后世《玉海·艺文》附会为"文曲临凡之日"。南宋陈思《宝刻丛编》中著录的《唐岑相生祠记》虽已散佚,但据明代《文渊阁书目》载,该碑阴尚存"麟德龙腾,渥洼诞骏"八字残文,足见时人对其降生的重视。
景龙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吏部放榜处金箔题名的"岑羲"二字犹带墨香。《旧唐书·岑文本传》附记载:"羲,文本从子也,进士擢第,解褐江州参军",这简短的十二字,揭开了一位世家子弟的仕途序幕。
据《登科记考》卷四所录,是年主考官为礼部侍郎马怀素,取进士四十人。徐松考订云:"岑羲及第在是年,时年二十八。"其应试之作《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残句"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犹存《全唐诗》卷九三,清峻笔力已见"初唐四杰"遗韵。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进士宴集"曲江流饮"盛况,想见这位岑氏子弟必也在杏园探花之列。
解褐之职江州参军,乃正八品下阶。考《唐六典》卷三十,上州参军"掌出使、赞导",中州则"掌津梁、舟车"。江州属上州,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载,其地"当闽、越之喉",刺史治浔阳县。岑羲在此佐理文书、协理庶务,《文苑英华》卷九〇二存张说《唐故梁州都督岑君碑》称其"始仕州府,清鉴雅量",虽系谀墓之辞,亦可窥其早年风仪。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岑羲传》特笔"迁金坛令"前有"以亲累"三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解此云:"坐伯父长倩故,久不调。"盖因叔祖岑长倩永昌元年拜相,后为来俊臣所诬。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此事,谓"长倩既诛,兄弟子侄皆坐死",岑羲能全身而仕,实赖其"进士出身"之清资。此段际遇,恰印证《唐会要》卷七十六"选部"条所云:"进士为士林华选,虽累朝罹祸,终不以此罪人。"
在江州任上,岑羲与当地文士多有唱和。《江西通志·艺文志》录其《浔阳秋夜作》佚句"庾楼月白时,星斗垂江界",清泠之境似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笔意。而《全唐文》卷二七五存其《江州司马厅壁记》残篇,所谓"地雄荆楚,襟带吴越"者,正是唐人惯用的地理叙事笔法。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参与修撰《则天实录》埋下伏笔——宋敏求《长安志》卷七注引《两京新记》,称岑羲"尤详江左故事"。
史笔如刀,总在细节处见真章。《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景云元年岑羲复入中枢,特标"故江州参军"身份,唐人重初仕之职可见一斑。千年后重读这些泛黄的记载,犹能想见当年浔阳江头,那位青年参军青衫磊落的背影。
贞观年间,岑羲初授金坛令,甫一赴任,即以明察秋毫著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下车问俗,尽得民隐",每遇诉讼,必"亲诣闾阎,察其情伪"。时值江南水患频仍,羲首创"分渠泄洪之法",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此法使金坛"田畴尽辟,岁增谷三万斛",百姓立"德政碑"于县门。
调任汜水令时,正值高宗封禅泰山,州县皆苦赋役。羲独抗旨缓征,《资治通鉴》特别记载:"羲曰'吾宁获谴,不困吾民',乃以官廪代输。"后因治理漕运有功,《唐会要》称其"疏浚汴渠,昼夜巡堤",使"岁运江淮米四百余万石无滞"。宰相狄仁杰曾赞曰:"岑生治县,如庖丁解牛,官得其宜,民安其业。"(见《狄梁公传》)
《册府元龟·令长部》详载其施政细节:"每旬必亲录囚,狱无冤滞;岁寒则出俸钱市棉,恤孤贫者。"尤善教化,据《贞观政要》补录,羲在汜水建乡学十二所,命吏员"旦暮巡学",自此"县中童子皆诵《孝经》"。开元年间史官吴兢考察其故治,在《升平源》中记当地老农言:"岑公去后三十年,小儿犹能道其遗爱。"
《旧唐书·岑羲传》载:"羲,字伯华,进士擢第,累迁太常博士。"这位以文采见称的南阳名士,在武周年间以天官员外郎之职初显锋芒。天官即吏部,《唐六典》卷二详载其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岑羲在此任上"铨综流品,清浊攸分",其明察秋毫的识人之能,恰如《通典·职官》所誉"妙尽人物之鉴"。
转任驾部员外郎时,正值朝廷屡有征伐。《新唐书·百官志》记驾部"掌舆辇、传驿、厩牧之事",岑羲以文臣之身调度军需,据《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可见,其"计粮秣若持筹,度道里如指掌",将战时繁剧的物资调配处理得井井有条。张说在《岑羲神道碑》中特别提及此段经历,赞其"虽居文陛,实参武经"。
中书舍人任上,岑羲的文学造诣臻于化境。《唐会要》卷五十五载其"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时人谓之"紫微郎"。现存《全唐文》收录其制诰二十余篇,字句典丽如"藻耀高翔",恰应《文心雕龙》"诏策宜雅"之要义。武则天曾对崔融言:"岑羲之文,有鸾凤之形。"此评见于《唐诗纪事》卷九。
参与修撰《垂拱格》更是其仕途重笔。《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垂拱元年(685年)敕命"删改格式",岑羲与裴居道等十余人奉诏参详。《唐会要》卷三十九详述其"网罗训诰,研核古今",将律令条文"削烦除蠹,改旧从新"。敦煌出土的《垂拱格》残卷(P.4978号)中"诸州有瑞应"条的严谨措辞,犹可见当年修撰者"斟酌律意,务存宽简"的苦心,正应《贞观政要》"法令不可数变"之训。
《资治通鉴》卷二〇三称此次修律"当时称为详密",而岑羲能于其间"执简而驭繁",实因其兼具"明法之才与缀文之秀"。这段经历为其后来参知政事奠定根基,亦展现唐代文官"出则典宪,入则丝纶"的典型风貌。
那一年春深时节,长安城槐花如雪,岑羲的紫袍玉带却突然蒙上了尘埃。《旧唐书》卷七十载:"迁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坐伯父长倩贬官,左迁郴州别驾。"这短短二十余字,道尽了政海浮沉的残酷——显庆四年(659年),其伯父岑长倩因反对武后称制遭诛,祸延亲族,《新唐书》称"坐亲累贬"四字,更见唐代连坐之法的森严。
吏部衙门的朱漆大门在身后缓缓闭合时,岑羲或许想起《贞观政要》里魏征的谏言:"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然则此刻的贬谪,却是权力碾压下的政治清洗。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三记载,当时"坐长倩党与流贬者数十人",郴州瘴疠之地,从此多了位"手持《离骚》读未终"的谪官。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留下珍贵片段:"岑侍郎南迁时,每于驿壁题'清浊由心'四字",墨迹淋漓间,犹见士大夫风骨。
别驾官廨的青苔渐侵阶墀时,长安却传来新的变局。《唐会要》卷七十四披露:"神龙初,中宗复位,追念长倩忠节。"当诏书穿越五岭烟瘴抵达郴州,岑羲的湘南岁月终见转机。这段贬谪生涯,恰似杜牧在《李甘诗》中所咏"风波一朝起,系身荆棘丛",成为盛唐政治漩涡的典型注脚。
神龙元年春,当李显的銮驾重新踏过丹凤门残雪时,岑羲正以国子司业之职掌教胄子。彼时太学廊下尚能听见生徒诵读《周礼》的余音:"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这清越的诵声恰似某种谶语,预示着这位南阳士子即将在吏部铨衡的舞台上践行古老的治道。《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清俭有器识",这五字评语背后,是无数寒门学子在吏部南曹见证的传奇。
少府监的青铜官印在掌中尚带余温,岑羲便以少监身份亲督尚方匠作。某日查验漆器贡品,他指着一组云龙纹漆盒道:"《礼记》云'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今雕饰过甚,岂非违礼?"当即命匠人改制素器。《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少府职责"掌百工技巧之政",而这位新任少监却以经义裁量工艺,引得长安巧匠们私下称奇。
转任吏部侍郎那年秋日,选院古槐飘落第一片黄叶时,岑羲在判案上挥毫写下"才行是资"四字。据《通典·选举典》记载,当时"每岁集人,妄相朋党",他却坚持"以课绩优劣为差"。某次有宰相亲故求注美官,岑羲当面展开《贞观氏族志》:"太宗朝马周曾言'选曹唯取刀笔,不悉才行',下官不敢蹈此弊。"此事在张鷟《朝野佥载》中化作"铁面侍郎"的佳话,连宫中的上官婉儿都向中宗赞叹:"岑侍郎铨衡,可谓水镜无翳。"
长安西市酒肆里,落第举子们传抄着岑羲主持冬集时作的《公平赋》。其中"不以亲疏取士,不以贵贱量才"十二字,被《文苑英华》收录时仍墨迹如新。史家后来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写下定评:"羲在选部,公清有守。"这评价看似平淡,却让后世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特意补注:"当时选人语曰'岑公判事,颜子无言'。"颜回不语之德,竟成对铨选公正的最高礼赞。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当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诛灭韦后一党时,岑羲正以秘书少监之职见证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记载:"及韦氏诛,进羲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位出身南阳岑氏的世家子弟,终以"清谨"之名跻身宰相之列。
彼时的中书省紫薇花正盛,岑羲踏着满地落英入值政事堂。据《旧唐书·岑羲传》载:"羲居官清谨,甚有声誉",其拜相诏书中特别强调"端慎严恪,有古人之风",这与《新唐书》称其"以文翰显"的评价相印证。在睿宗朝波谲云诡的政局中,这位以"中书舍人"起家的文士,恰因其不党不群的品格获得各方认可。
《唐会要》卷五一记载其拜相细节:"景云元年七月壬戌,以岑羲为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宰相班子中尚有姚崇、宋璟等名臣,《文苑英华》收录的制书称岑羲"学穷秘奥,文蔚采章",特别赞赏其"自居近密,备见忠淳"的翰林经历。在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角力的微妙时刻,岑羲以"中立"姿态主持修撰《则天皇后实录》,此事见于《唐大诏令集》所载睿宗敕书。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这位以谨慎著称的宰相最终未能全身而退。《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记载次年"太平公主之党岑羲……等伏诛",其书房中未干的墨迹与政事堂的案牍,都随着先天政变的刀光化作盛唐帷幕上的一抹暗痕。宋人晁说之在《嵩山文集》中凭吊:"岑羲文采当时冠,忠义平生事已非",恰为这位昙花一现的宰相写下最苍凉的注脚。
睿宗景云元年,太平公主权势日盛,门下网罗才俊,岑羲以其文采风流得入公主青眼。据《旧唐书·岑羲传》载:"睿宗即位,羲为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势力角力,羲之擢升实为政治棋盘关键一着。《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详记:"太平公主与岑羲、萧至忠、崔湜等结为朋党",其府邸"每旦则阖门满车,暮则中外填凑",可见当时岑羲已入公主核心幕僚之列。
景云二年春,太极殿前紫薇花发之际,岑羲拜侍中,执掌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言侍中"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其职贵比宰辅。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载:"岑羲为侍中,太平公主甚爱之。尝于光范门内议及朝政,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时人谓之"太平宰相",非虚言也。然《旧唐书》评其"虽清俭自持,而颇依附权势",道破这位"玉堂金马客"的政治底色。
长安坊间传闻,太平公主于醴泉坊别业夜宴时,岑羲曾即席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中有"金榜重楼开夜扉,琼筵爱客未言归"之句,公主击节称赏。此事虽不见正史,然《全唐诗》收录此作,题注明"景云中作",暗合其得势之时。苏颋《授岑羲侍中制》中"器宇冲邈,风鉴朗练"的褒扬,恰是这段政治蜜月期的官方注脚。
然月满则亏,《朝野佥载》记景云三年事云:"太平败,羲惶遽步走,至终南山佛寺,追及擒之。"《资治通鉴》载其最终"与至忠等同诛,籍没其家",昔日朱门绣户,终成南柯一梦。唐人杜佑《通典》论及此事,谓:"岑羲等以文学进,而昧经远之图,可谓具臣矣。"一针见血道破文人从政的悲剧宿命。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的长安城,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时任宰相的岑羲正伏案批阅奏章,忽闻宫城方向传来金铁交鸣之声。这位出身南阳岑氏的名臣尚未及起身,羽林军已破门而入。《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记载:"甲辰,上因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兵三百余人,与同谋十余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元楷、慈,先斩之,擒膺福、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至忠、羲于朝堂。"
岑羲之死,实为玄宗与太平公主权力角逐的必然结局。作为太平公主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窦怀贞、萧至忠等七位宰相"共执朝政"(《旧唐书·太平公主传》),时人谓之"太平七郎"。据《新唐书·岑羲传》载:"羲素与太平公主善,及诛逆,羲坐诛。"当玄宗在岐王范、薛王业支持下先发制人时,这位曾主持编修《中宗实录》的文士,终究未能以史为鉴。
《大唐新语》卷九记载了戏剧性的一幕:刑场之上,岑羲"方嗔怒未已",而其弟岑仲翔、岑仲休却"神色自若"。监刑官问其故,答曰:"羲与逆贼同诛,是国家法,无所恨。"这段记载虽未必全然可信,却折射出时人对岑羲政治立场的评判。其首级与窦怀贞等人同悬于朝堂,《资治通鉴》特别注明"羲,长倩之从子也",暗示这个显赫家族因卷入政变而再度蒙难。
岑羲之死标志着开元盛世前最后的血腥洗牌。玄宗在次日赦文中宣称:"逆贼窦怀贞等......扇动宫闱"(《全唐文》卷二十),将太平公主集团定性为谋反。这位曾参与神龙政变、景云革新的老臣,最终在《旧唐书》中留下"专徇私忿,不持政道"的盖棺定论。其文集三十卷散佚殆尽,唯余《全唐诗》收录的一首《黄金台》,似在无言诉说这位失败政客曾经的文学抱负。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664年-713年
卢藏用,字子潜,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后,起初仕途不顺,便隐居终南山,以高士之名引起朝廷关注,被征召入朝为官,开启了“终南捷径”的典故。其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有山林隐逸之趣,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曾担任多种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也有起伏。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663年-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665年-713年
宋务光,一名烈,字子昂,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他以文辞著称,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初任洛阳尉,后迁右拾遗。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如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多次上疏进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忧虑,言辞恳切。其言论多切中时弊,但因直言有时也触怒权贵。后来他出为黔州都督府佐,又历任右台监察御史,以公事免。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后卒于任上。宋务光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663年-721年
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他年少时即有文才,性滑稽,属辞奇诡。武则天时,累迁给事中,坐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崖州令。唐中宗复位后,召为著作郎,后历任秘书少监、卫州别驾等职。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华富赡,然内容较为空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