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卢女曲

2025年07月05日

二月春来半,宫中日渐长。柳垂金屋暖,花覆玉楼香。
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还将卢女曲,夜夜奉君王。

崔颢

译文

二月春来半
二月已至春半时分
宫中日渐长
宫中白昼渐渐变长
柳垂金屋暖
垂柳轻拂华屋暖意融融
花覆玉楼香
繁花覆盖玉楼香气弥漫
拂匣先临镜
打开妆匣先对镜梳妆
调笙更炙簧
调试笙箫又烘暖簧片
还将卢女曲
反复演练这《卢女》曲调
夜夜奉君王
夜夜为君王献艺呈欢

词语注释

炙簧(zhì huáng):用火烘烤笙箫的簧片使其音色更佳
卢女曲:乐府古题,相传为魏武帝宫人卢姬所作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宫墙内柳絮纷飞,正是开元盛世的剪影。李白的《卢女曲》便诞生在这般绮丽时节,笔尖蘸满盛唐的华彩。

据《乐府诗集》载,"卢女"乃魏武帝时宫人,善鼓琴。至唐代,这一乐府旧题被赋予新的生命。诗人以"二月春半"起笔,巧妙暗合《诗经·七月》"春日迟迟"的古老韵律,将时光揉碎成金屋玉楼间的暖香。那拂镜调笙的细节,分明是《汉宫秋》里陈阿娇典故的化用,却比班固《汉书》的记载更添几分绮丽。

玄宗朝教坊兴盛,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当时宫中新声变曲极盛。李白此作中"炙簧"二字,恰与南卓《羯鼓录》所述"玉笛调笙"的宫廷乐事相印证。而"夜夜奉君王"之句,既是对陈旸《乐书》中"卢女善为新声"的遥相呼应,又暗含《长门赋》"夜曼曼其若岁"的幽微情致。

诗人以金屋玉楼为舞台,让失传的卢女琴曲在盛唐宫廷重生。那些被《教坊记》遗忘的旋律,在他的墨色里化作柳浪闻莺的永恒。当西域羯鼓与中原笙簧在诗句中交响,我们仿佛看见开元天宝年间的月光,正流过七宝镜台,将一段乐府遗音镀上盛唐的光晕。

赏析

《杂曲歌辞·卢女曲》以宫廷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与微妙的情感流动,展现了一幅华美而寂寞的仕女图景。

意象的精致编织
诗中"柳垂金屋暖,花覆玉楼香"二句,历来为评家称道。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曰:"'金屋''玉楼'极言居处之华,而'柳垂''花覆'又添自然之趣,富贵气象中透出春意盎然"。柳枝低垂的柔态与金屋的辉煌形成质感对比,花瓣层叠的视觉与暗香浮动的嗅觉构成通感,这种多维度的意象组合,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情感的隐微表达
"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的细节描写,被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解读为:"梳妆、调乐本寻常事,着一'先'字'更'字,便见刻意经营之态"。卢女晨起即精心妆扮,反复调试乐器,这种近乎仪式化的准备,暗示着其取悦君王的心理压力。而"夜夜"二字尤为耐人寻味,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结句看似平常,实含无尽酸楚,夜夜如此,则非一时之兴,乃终身之役也"。

艺术的留白之美
诗中始终未直接描写君王形象,这种缺席反而强化了宫廷女性的生存状态。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该诗时强调:"诗人以物质环境的富丽反衬精神世界的空虚,金玉满堂的背景下,人的情感成为最奢侈的缺席者"。卢女曲的反复演奏,成为机械性宫廷生活的隐喻,与春日滋长的自然生机形成残酷对照。

全诗在六朝宫体诗的华丽辞藻下,暗藏唐代宫廷诗特有的深刻观察。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盛唐诗人写宫廷题材,往往在秾丽笔墨间透出现实关怀,此诗正是以春日意象为纱幕,隐约透出被禁锢的青春"。

点评

名家点评

**《卢女曲》**一诗,以细腻婉转之笔,勾勒出宫廷春日的旖旎风光与卢女的绰约风姿。诗云:

"二月春来半,宫中日渐长。柳垂金屋暖,花覆玉楼香。"

  •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此四句:"'柳垂''花覆'二语,不独状景工丽,更暗藏金屋玉楼之影,使人想见阿娇陈后之故事,而卢女承恩之态,已在其中矣。"
  •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赞其炼字:"'暖'字从柳丝中透出日色,'香'字自花气里漾出春风,着一'覆'字,便觉玉楼如在锦绣堆中。"

后四句由景及人,工笔描摹卢女之风情:

"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还将卢女曲,夜夜奉君王。"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其深意:"'先临镜''更炙簧',六字写尽宫人趋承之态。末二句看似平淡,然'夜夜'二字,正见君王之沉溺、卢女之专宠,含蓄中自藏讽喻。"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则赏其音律:"'调笙炙簧'四字,音节清亮如闻裂帛。通篇不着一'怨'字,而'夜夜'承欢之下,自有弦外之响,此等诗当以神韵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