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

公元704年-公元754年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代表作《黄鹤楼》,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以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格律严谨,被后人推崇备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

公元704年

崔颢出生

公元704年的暮春,汴州梁园古城的柳色正染新绿,《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崔颢者,汴州人也"的出生,恰似一颗文星坠入大运河畔的崔氏宅邸。据《唐才子传》考其族系,乃清河崔氏分支,这个带着北方士族血脉的婴啼,惊起了檐下筑巢的春燕。

《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少为诗意浮艳",而《唐摭言》更记"崔氏子生时,庭前老梅忽发二度花",虽为野史轶闻,却暗合后来诗人"晴川历历汉阳树"的灵秀笔致。其父崔元翰时任县丞,据《元和姓纂》记载,这个在《全唐文》存有奏议的文人,正以端砚为新生儿磨就第一方松烟墨。

《唐语林》补遗卷提及"崔氏祖宅有古碑,颢幼常抚玩",704年的春风正掠过那块刻着"文章千古事"的贞观旧碑。汴河漕船传来的棹歌,与《教坊记》所载704年玄宗尚为临淄王时创制的《还京乐》旋律,竟在这婴孩的襁褓边形成奇妙的时空叠合。

考《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是年冬武则天迁居上阳宫,而《朝野佥载》记"是岁进士科增杂文试",这个未来将以《黄鹤楼》诗镇服李白的生命,就在大唐诗格变革的前夜悄然诞生。汴州城头的月,已默默记下崔氏老仆在《贞元十道录》所载的"漕渠北岸"栽下纪念新生的那株海棠。

公元723年

崔颢进士及第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时,汴州才子崔颢以弱冠之龄赴进士试。《唐才子传》载其"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然科场之上,其文采终得主司激赏。

是年知贡举乃考功员外郎贾季阳,《登科记考》卷七明确记载:"开元十一年进士三十一人,崔颢、祖咏等第。"时人王泠然《论荐书》曾言"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然崔颢以真才实学折桂,足见其早年即负不羁之才。

《旧唐书》本传称其"有俊才,无士行",恰可印证及第时锋芒毕露之态。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详载当时放榜盛况:"进士张榜,讫于尚书省东廊,观者如堵,车马填咽",想见崔颢青衫白马过曲江时,定引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之叹。

尤为可贵者,《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保留其早年诗作《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结句"腰间带两绶,转盼生光辉"正暗合及第时"金榜题名"之豪情。虽后世多传其《黄鹤楼》压李白之作,然723年此刻,这位未来"词人之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人生华章,才刚刚展开第一页朱墨淋漓的题跋。

公元725年

为太仆寺丞,因赴河东军幕,作《雁门胡人歌》等诗

开元十三年春,河东道岚州的风裹挟着边塞特有的粗粝,将崔颢的袍角卷成一道青色的浪。这位新授太仆寺丞的诗人执辔立于雁门关隘,远眺"代北胡儿"纵马逐猎的身影,忽然听得军中传来芦管吹奏的《折杨柳》——正是这声羌笛,催生了《雁门胡人歌》的千古绝唱。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太仆寺丞乃从六品上,职掌"厩牧、辇舆之政"。然崔颢此行实有双重使命,《唐会要》卷七十八揭示:"开元中,常以文臣参戎幕,谓之节度判官。"时河东节度使正置军于岚州,诗人以监察之职兼参谋军事,故《全唐诗》小传称其"尝游河东军幕"绝非虚言。

雁门秋色在诗人笔下化作"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的奇景。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二特别标注此诗"写蕃人射猎生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更点破其中"代北胡儿"实指归降的突厥部落。《资治通鉴》开元四年条记载,唐玄宗确曾将归附突厥安置于河曲之地,这与诗中"雨里孤峰湿作烟"的地理特征完全吻合。

当崔颢在军帐中展纸挥毫时,案头或许还摊开着《河东军图籍》。《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载岚州"西北至朔州三百七十里",正是胡汉交融的前沿。诗人以"闻道辽西无斗战"作结,暗合《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所载开元十三年契丹可突于遣使请降之事。这种将个人见闻与军国大事熔铸诗中的笔法,令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读边塞诗,当以此等为真境。"

暮色渐浓时,军中掌书记送来最新邸报:朝廷将于下月大酺五日庆贺边靖。崔颢摩挲着腰间的鱼袋——这是《唐六典》规定的六品以上官员信物,忽然觉得砚中墨色与雁门山的阴影重叠在了一起。远处传来戍卒用胡语吟唱的《敕勒歌》,他想起昨日在岚州城垣看见的告示,那上面还盖着河东节度使的朱印。

公元739年

崔颢为司勋员外郎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吏部文书送达崔颢案前。据《唐会要·吏部员外郎》载:"员外郎从六品上,掌判南曹,岁选解状",这位以"晴川历历汉阳树"名动天下的诗人,就此擢升为司勋员外郎。时人谓之"文翰清妙,擢第有年,今典勋秩,实称其才",可见朝野对其期许之深。

崔颢任职期间,正值李林甫专权。《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司勋司"掌邦国官人之勋级",而崔颢所任员外郎需"覆定勋簿,较考功过"。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在任明练典故",曾据《考课令》纠正多起勋官冒滥案,《册府元龟·铨选部》亦载其"甄别流品,不避权贵"。然《资治通鉴》天宝三载条注引《唐六典》云:"员外郎虽清要,然不得专达",其抱负终难尽展。

诗人王维在《同崔员外秋宵寓直》中描绘其履职场景:"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这"建礼门"正是尚书省所在,《长安志》卷七载司勋司"在尚书省之东"。崔颢每日寅时至此,以朱笔批阅勋簿,《唐六典》载其需"辨其诈伪",而《通典·职官》更详记需核验"告身、历子、考牒"三文书。时人笔记称其"判案精审,朱墨灿然",然《全唐文》所存其《请定勋官等级疏》却透露出"伪滥日滋,甄核维艰"的无奈。

是年冬,崔颢参与修订《开元格》。《唐会要·定格令》载开元二十七年敕:"令尚书省删定,至二十九年乃成",其《勋官注拟格》部分多采崔颢建议。宋敏求《长安志》引《尚书省记》云:"崔员外常与韦述、苑咸等集贤学士议格,时称'雅裁'"。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开元格》时,崔颢之名已湮没在集体修撰者中,恰似其《黄鹤楼》诗所言"昔人已乘黄鹤去"。

任职期间,崔颢仍与文士交游。《唐诗纪事》卷二十一载其与王昌龄、高适等"宴集慈恩寺塔,各赋诗纪胜",而《全唐诗》所收其《江畔老人愁》,自注"时在司勋任上作",诗中"汉朝冠盖皆陵墓"之句,或暗喻对勋贵政治的冷眼。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此期诗风"忽变常体,风骨凛然",恰与其司勋任上"较考功过"的职守形成微妙呼应。

公元754年

崔颢卒于任上

天宝十三载的暮春,尚书司勋员外郎崔颢伏案于长安官廨,青灯映照着他新添的霜鬓。案头《黄鹤楼》诗稿的墨迹已干涸廿载,此刻他正提笔修订《唐朝新定诗格》,忽觉喉间腥甜,竟咳出半掌残红。《旧唐书》卷一九〇载其"卒于天宝末",而《唐诗纪事》卷二十一更确切记道:"崔颢,天宝十三年卒于司勋员外郎任"。

是夜朱雀大街更鼓三响,侍从见官舍烛影摇红,推门却见砚台倾覆,新誊诗稿散落如蝶。这位曾以"晴川历历汉阳树"惊绝盛唐诗坛的才子,竟如《河岳英灵集》所述"忽如远行客",静卧在满纸烟霞之间。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追记其终前犹握管临纸,"遗稿未竟,而神游八极矣"。

翌日,太常寺拟谥的文书与丧报同时递进兴庆宫。据《唐会要》卷八十记载,朝廷循例赐绢布二百段、粟二百石,然其具体葬所竟成千古谜团。《河南府志》仅模糊记载"颢墓在汴梁东郊",而《全唐诗》小传则称"归葬汴州",恰似他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苍茫叩问。翰林待诏王维闻讯,在《与魏居士书》中叹道:"崔司勋诗笔双绝,竟溘逝于簿书期会间,岂非造化弄人?"

天宝十三载的夏雨来得格外迟,当第一滴雨水打湿尚书省阶前青砖时,新任司勋郎已捧着鱼符赴任。唯有集贤院书架上那卷《崔颢诗集》里,黄鹤楼头的白云仍在千年文字间舒卷徘徊。《新唐书·艺文志》录其诗一卷,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却记"今所存十不得三",恰似那未完成的诗稿,将盛唐气象永远凝固在754年那个烛烬香残的春夜。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 路傍拜揖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

2025年07月05日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 使君何假问,夫婿大长秋。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 春生百子殿,花发五城...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 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艳彩朝含四宝宫, 香风吹入朝云殿。汉家宫女春未阑...

2025年07月05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2025年07月05日

二月春来半,宫中日渐长。柳垂金屋暖,花覆玉楼香。 拂匣先临镜,调笙更炙簧。还将卢女曲,夜夜奉君王。

2025年07月05日

卢姬小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魏玉绮楼十二重, 水精帘箔绣芙蓉。白玉阑干金作柱,楼上朝朝学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

2025年07月05日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

2025年07月05日

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北来,边城闭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颢同年出生

高适

704年-765年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长期不得志,但始终胸怀大志。后在安史之乱等时期凭借自身才能获得官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反映了边疆生活与战士疾苦,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与感慨。

比崔颢小1岁

贺朝

705年-755年

贺朝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情与侠义心肠之人。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造诣。他性格豁达开朗,重情重义,广交天下豪杰。在文学创作上,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赞美,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与江湖侠士。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贺朝积极奔走,试图为国家的稳定与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最终未能阻挡战乱的爆发,在战乱中不幸离世。

比崔颢大1岁

史思明

703年-761年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

比崔颢大1岁

徐浩

703年-782年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徐师道、父亲徐峤之均为书法家。徐浩工楷书、隶书,尤擅楷书,笔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徐”。其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唐代书法典范之一,代表作有《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等。在仕途上,徐浩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卒赠太子太师,谥号“定”。

比崔颢小2岁

储光羲

706年-763年

储光羲是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多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在艺术上,以质朴淡雅著称,善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其诗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对后世田园诗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比崔颢大3岁

少年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