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平乐

2025年07月05日

圣德超千古,皇威静四方。苍生今息战,无事觉时长。

仲素

译文

圣德超千古
圣明的德行超越千古
皇威静四方
皇家的威严使四方安宁
苍生今息战
如今天下百姓停止战争
无事觉时长
太平无事更觉时光漫长

词语注释

圣德:圣明的德行
皇威:皇家的威严
苍生:百姓,民众
息战:停止战争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平乐创作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正洇开史册上最秾丽的一笔墨色。玄宗皇帝端坐于大明宫含元殿,阶前西域胡旋舞卷起香尘,檐下龟兹乐伎拨弄琵琶,而《太平乐》便在这盛世肌理中悄然生长。

一、太常寺的霓裳羽衣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改组太常寺为"梨园",亲教法曲三百首。教坊艺人将西域《婆罗门曲》揉入中原清商乐,遂成《太平乐》之雏形。李白醉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时,乐工们正用筚篥与方响调试着新谱——那金钲与羯鼓的碰撞,恰似长安西市胡商囊中叮当的波斯银币。

二、含元殿外的战争与和平

天宝三载(744年),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大破突骑施。敦煌残卷P.2555号记载,捷报传至长安当日,玄宗命梨园子弟改制《破阵乐》为《太平乐》。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中描绘的"九天阊阖开宫殿",正是此曲首次奏响的场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骏马,仿佛也要随着五弦琵琶的急板腾空而起。

三、曲江池畔的文人墨迹

《乐府诗集》卷八十二收录此曲时,特别标注"永和体"。贺知章、张旭等饮中八仙常在曲江宴集,醉后以飞白书题写新词。杜牧《过华清宫》"霓裳一曲千峰上",暗指的正是《太平乐》演变而来的《霓裳羽衣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其上乐伎执拍板起舞的造型,恰与元稹"逡巡大遍凉州彻"的诗句互为印证。

圣德超千古,皇威静四方。苍生今息战,无事觉时长。

这二十字背后,藏着龟兹乐工苏袛婆传来的二十八调理论,藏着杨贵妃跳脱的金粟装臂环,更藏着马嵬坡夜雨淋铃时,永远凝固在琉璃釉陶俑面上的盛唐微笑。当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仍在微微晃动时,我们听见了穿越千年的太平遗韵。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太平乐》以宏阔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气象,四句二十字间浓缩了"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的典型意境。前两句"圣德超千古,皇威静四方"采用工整的对仗,形成时空交错的壮美画卷。"圣德"与"皇威"的并置,暗合《尚书》"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理想,而"超千古"的纵向对比与"静四方"的空间铺展,构建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国想象。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类颂圣之辞虽沿袭汉大赋传统,但在初盛唐语境中却饱含真实的时代自豪感。"

转至后两句,视角从庙堂转向民间。"苍生今息战"中"苍生"一词源自《尚书·益稷》"烝民乃粒",经谢灵运"生民谁息肩"的化用,至此获得新的时代注脚。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强调:"唐代乐府中'息战'意象的频繁出现,实为均田制、府兵制下农民获得喘息的真实反映。"末句"无事觉时长"堪称诗眼,以百姓的日常体验解构了宏大叙事,与陶渊明"闲暇辄相思"的田园意境遥相呼应,却又多了几分盛唐特有的从容。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比较指出:"这种对太平岁月的朴素感知,较之'九天阊阖开宫殿'的铺陈,更能体现唐诗'即世即景'的美学特质。"

全诗情感演进颇具匠心,从圣王功业的崇仰到生民安乐的欣慰,最终落于个体时光体验的微妙。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分析其情感结构:"犹如敦煌壁画中的'说法图',中央是庄严法相,四周渐次化为世俗生活场景。"这种自上而下的情感流淌,恰是"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完美体现,将政治颂美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在宫廷诗中堪称别开生面。

点评

太平乐一曲,如清泉漱玉,涤荡尘襟。张说以"圣德超千古"起笔,气象宏阔,恰似黄钟大吕之音,**王世贞《艺苑卮言》**叹其"帝王气象,尽在五字中"。

"皇威静四方"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肃穆庄严,有庙堂金石的余韵",字字如冕旒垂珠,端凝中自生华彩。

后二句转作民生咏叹,"苍生今息战"化剑戟为犁锄,**陆时雍《诗镜总论》**谓之"太平颂里见慈悲,非谙尽烽烟者不能道"。结句"无事觉时长"尤妙,**贺裳《载酒园诗话》**击节称赏:"以闲淡语写承平,较'不知有汉'更深一层,此真得陶潜桃花源记笔意"。

此诗如青瓷盛露,素雅中映照万象。**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云:"二十字具《箫韶》九成之象,贞观遗响,开元先声,在焉。"